(2016-11-30)【老貓開課4】大陸雙十一光棍節的佳績,真讓台灣的電商產業羨慕到眼珠都快爆裂了! 馬雲當然要繼續聲稱他的瞬間營業額,台灣的youtube剪接畫面+神嘴來賓=談話的節目,也開始大量吹捧無人化快遞時代的來臨…,當這世界中邪的時候,跟著瘋狂其實是一種自我理性的舒緩吧!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台灣市場相比大陸市場,當然是小…很多,大家想西進大陸市場已經多年,多數都碰了壁而且賠了夫人又折兵,畢竟產業是用營業額來比大小的,台灣本地電商產業的金額確實沒有跟對方討價還價的本錢,與其看著對岸市場流口水,台灣電商不如先把自己做出價值吧!

這幾年,在廣媒平台業者的推波助瀾下,電商似乎成了一個新興的網路人肉市場,北中南突然竄出很多經營業者,市場上「導購」的行銷需求也急遽增加,市場還沒熱絡,眾人就開始了戰國時代,市場彷彿一片榮景,是真的嗎?讓我們先體檢一下目前台灣的電商環境吧。

台灣的電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數種, 
.傳統電子商務業者,如PCHome、Yahoo購物…
.從電視購物轉進的電商,如東森、Momo…
.從傳統通路附屬的電商,如燦坤、愛買、大潤發、家樂福…
.從傳統媒體突入的電商,如UDN買東西、民視…
.不知來源與目的,各類新成立的電商
.生產商家自營的電商

電商的銷售對象就是人!這幾年台灣少子化嚴重,人變少了,搞到大學都快倒了,但是商家卻變多了,很妙吧!在僧少粥多的背景下,每家電商的營業額都在被稀釋是不爭的事實。

這一波傳統電子商務業者受害最深,因為大家都在搶他們的地盤,分食他們既有的營業額,畢竟貨不是自己生產的,自有平台的人氣又下滑多年,看起來他們除了被搶之外,也沒有什麼良策可以阻止這種群起而攻。

當電視收視率狂跌,人們不看電視看手機之後,電視購物業者都宣稱要全力轉進電商領域,偏偏網路人氣需要多年的累積與培養,不是一時半刻可以爆發的,拿電商來補電視購物的不足,是目前普遍的目標。

你們都搞成這德性了,傳統通路業者當然更有資格進入電商市場,比貨源、比品牌、比員工、比售貨點、比財力…,傳統通路業者都認為此其時也,所以一夜之間小編戰爭開打,為的就是網路人氣與後面的龐大電商市場!

傳統媒體進入這塊戰局確實讓人有點意外,對傳媒而言,自有人氣的下跌已是不爭事實,本業不濟還出來跟廣告客戶搶食?這種策略倒是非常另類思考的。近幾年北中南都出現了新的綜合電商平台,賣的東西也不特別,商品也不齊全,卻搞得聲勢不小,當然也造成不少爭議,算是市場上另類的參賽者。對生產商家而言,被通路予取予求,沒利潤又要貼錢周轉的處境,終於可以一吐多年的怨氣,自己幹電商已經蔚成一股揭竿起義的風潮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夠混亂的了?簡直就是垂直行業的整體大亂鬥吧!媒體幹起了通路,通路自己也做媒體,生產者跳過平台,買的跟賣的互打,外行的挑戰內行…,阿娘喂,簡直快要動搖國本了!更有趣的是,大家都在搶奪一個很小的市場啊!

貓認為大家都不需要激動,還是那句話:「電商的銷售對象就是人!」,癥結還在「人氣」!電視購物如果人氣足買氣充沛,何苦去做電商呢?傳媒如果人氣足影響力大,坐收廣告費就好,又何苦開始賣東西呢?重點就在本業的人氣不足啊!而轉型電商就能解決人氣的不足嗎?這樣的神邏輯不知道是誰發明的?讓我們再解構一下目前網路電商的消費人氣路徑,你就會看到更有趣的景象。

.透過搜尋引擎尋找商品的網友
.主動回到購物平台的網友
.被傳媒網站導引流量的網友
.被實體通路活動移轉的網友
.花廣告費買來的「導購」網友

說穿了,各大電商都缺乏足夠的人氣,只有拚名打廣告才能維持營業業績,這種飲鳩止渴的營業方式,變成了行業裏大家不說的秘密與痛楚。這場戰爭表面看似風光華麗,背地裡卻是一場比拚資本消耗的遊戲。另一方面,各家電商的產品快要沒有差異性了,價格也快殺到幾乎一致。電子商務這玩意兒從Amazon、eBay開始也超過15年了,除了殺價與物流的進步之外,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長進,形式與本質都沒有改變,也難怪要面對上述的困難重重。

社群電商才是出路

以目前台灣網路的結構來看,數位廣告式微,媒體導引能力衰退,廣告浮濫,騙人拐人的不實廣告一堆,網友本質上厭惡廣告,都是我們共同面對的課題,沒有龐大的消費人群基礎,沒有回頭客,沒有黏著度高的客戶,沒有商信的認同,任何電商都不能避免衰退的趨勢,再加上今年廣告「導購」的ROI愈來愈不濟事,成本愈拉愈高,外有追兵內有隱患,對台灣電商而言,消費力的社群化已經是唯一的趨勢,但是台灣電商的社群化能力,其實是令人非常憂慮的,讓我們先看看幾個電商平台的社群人氣吧!(因為各家平台的數據都不公開透明,所以我們以粉絲團的數據做為參考)


*公開粉絲團資料探勘時間: 2016-11-5

目前看來,Momo、PCHome、UDN買東西都是利用大量「留言分享抽獎品+廣告推播」來維持較高數量的互動,所以各項互動數據其實不代表任何意義,有活動時臉貪就捧場,沒活動互動值就掉到慘不忍睹的兩位數,說穿了就是錢堆出來的人氣,榮景背後未必是買氣喔!

東森ETMall(215篇)、Yahoo(342篇)、生活市集(809篇)根本就是狂貼文控,生活市集的粉絲應該被炸到想把動態牆關掉吧!看來台灣電商多數只想從臉書龐大的社群裡偷些人氣,真心想經營自己粉絲團的不多,粉絲團只是他們垃圾貼文的掩埋場罷了,貓在想,當你把粉絲當成垃圾看待的時候,你認為他們會買你的東西嗎?就又是一種神邏輯啊!

不可諱言的,臉書確實是目前最有效的社群平台,電商對粉絲的經營不應該侷限在購物文的發送而已,他應該是”你的消費社群”!他應該是”你的會員聚落”!他應該是”你的光鮮賣場”!試問傳統市集與百貨公司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人們寧願去百貨公司呢,重點在服務!重點在百貨公司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額外的服務啊!而台灣電商的粉絲團又提供了什麼額外服務呢?沒有!完全沒有!

社群電商的形成方式很多,未來我們有更多的篇幅論及,最重要的幾個觀察指標如下,電商平台的經營人可以暗夜裡自己評量一下,然後偷偷落淚或竊笑…,貓已經把判斷指標告訴你了,能做到這些指標的業者,就是成功的社群電商業者喔!

.粉絲願意主動分享你的"貼文"給他的朋友嗎?
.粉絲願意主動讚美你的"貼文"嗎?
.粉絲願意主動回到你的粉絲團嗎?
.粉絲一天沒看到你的"貼文"會若有所失嗎?

台灣電商產業尚未脫離傳統的思維,還各自死守著自己的”購物網站”,粉絲團只是「被導購」的工具而已。當人們的上網模式從電腦轉變成手機,從固網變成行動,你認為龐大如迷宮的購物平台還有多少存在的意義呢?

貓勸你們盡快變成社群電商吧!不是每次去百貨公司的人都會消費,但是想消費的時候你就會不自覺地到愛去的百貨公司!而粉絲團應該是電商的百貨服務機制,不是你的自動販賣機啊!大家與其羨慕阿里巴巴光棍節的榮景,不如早一步攻取台灣社群電商的寶座來得實際,因為,大陸業者在這方面已經開始領先很多囉!

【老貓開課1】Toyota粉絲團社群狀態分析 66萬不聽話的粉絲怎麼辦? 
【老貓開課2】Benz粉絲團社群狀態分析 虛胖的臉書粉絲團是病?還是讚? 
【老貓開課3】BMW粉絲團社群狀態分析 臉書粉絲團真心按讚有幾人?
【老貓開課4】電商平台粉絲團社群狀態分析 搶攻社群電商才有未來?
【老貓開課5】各大超商粉絲團社群狀態比較 粉絲團的瀑布流與懸崖流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