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型態多元化,以及業者對市場展開的卡位戰,通路間的捉對廝殺越演越烈,面對快速變化的通路如何掌握?未來又將有何變化?
隨著生活型態多元化,以及業者對市場展開的卡位戰,通路間的捉對廝殺越演越烈,面對快速變化的通路如何掌握?未來又將有何變化? 隨著商業競爭的多元化,以及網路等新興媒介的日新月異,競爭從同業種跨入異業種,市場也由生產導向轉為消費者導向;若要對這個世代的商業兵法下註解:掌握通路就是關鍵。 據天下雜誌6月號專刊中指出,1997年服務業500大的贏家是大型連鎖通路,去年平均營收成長率達13.4%,而且連鎖3年持續成長。其中統一超商以1,700多家連鎖店的威力,在500大服務業中排名第9。通路的快速發展,也連帶影響倉儲運輸等週邊服務業的成長,1997年倉儲運輸業平均獲利率達9.1%。 超商拓點競爭激烈 為了掌握通路,業者紛紛投入便利超商的經營,統一超商引進7─ELEVEN,之後味全經營安賓、中法食品擁有全家、泰山有ok、光泉有萊爾富;而彼此間的攻防戰每每在街角巷弄間上演。過去北味全、南統一的局面,就在統一發展成為超商龍頭後改寫,味全敗陣下來,經營權易主;掌握通路成為關鍵。 統一超商累積經營通路的know─how,為了保存智慧資產、促進人才流動,所以近年也不斷的水平發展,相繼投入藥妝店、咖啡連鎖店,並引進國外頂尖服務業、通路品牌。例如美國的Starbucks咖啡連鎖店,今年統一星巴克Starbucks也進駐台灣,預計18個月內開200家店。而複合式經營的連鎖書店,也是未來統一企業充滿高度興趣的領域。 統一超商推陳出新、豐富多元的服務內容,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與其他通路相較,具有差異化優勢;其他如代繳停車費、代售高速公路回數票等服務,統一超商也在積極爭取中。 製販同盟是從日本引進的概念,統一超商1997年底開始推展,出發點在於針對便利商店的客層開發商品。包括上班族、青少年、小家庭成員,對於商品種類、口味、包材、價格等有其特殊需求,所以希望和製造商共同研發,從商品定位、廣告公關、上市促銷等都進行合作,統一超商也提供優越的門市陳列空間推展新商品。領先販賣是統一超商所追求的,獨賣、Joint Venture(合資)都可能是合作形態。朝向全產品開發,由每個品牌經理尋找適合的廠商合作,目前較成功的案例包括與資生堂合作的惹我化妝品、與森永合作的In Jelly快速便利早餐、與小美合作的蛋捲冰淇淋。 製販同盟理論上是為滿足顧客需求、增加廠商利潤、創造便利超商更好的坪效,「這是一個三贏的互動關係」統一超商公關部經理王文欣指出。而有業者指出,新商品的毛利高,應該是業者與通路願意投入的原因。 統一超商定位在情報中心,繼前年引進POS(Point of Sales Informaton System銷售時點資訊糸統),每個禮拜都可以反應市場銷售狀況;每年固定針對顧客消費行為做調查、新商品上市前的測試等資訊搜集。麒麟啤酒的推廣代表葉季瑄則認為,統一超商可以提供很精準的市場資訊,甚至可預言未來的消費發展趨勢。 從顧客角度出發,是統一超商面對通路競爭益加激烈時的因應之道;還有就是隨時掌握市場變化。智慧型店長是統一超商對員工的要求,不僅負責門市的販賣、服務;還要注意附近商圈的競爭者、地理人文環境等。10大便利商店一年擴增的店數為700~800家,全家便利超商張仁敦協理表示,3年內便利超商將會大量拓店,提高市場佔有。而他認為掌握通路的關鍵是清楚了解其特性,同時採取不同的因應措施;例如量販店可以創造較高的業績,但超商可以為商品面的普及帶來幫助。 目前廠商們也急思如何挽回通路逐漸座大的劣勢,苦思如何創造其它的通路與消費者接觸,「宅配」就是其中的一個方式。宅配簡言之就是到府服務,提供消費者更方便、更有效率的購物管道;而效率與方便就是優勢。不過「宅配」必須透過大型的轉運點,還有一段考驗蟄伏期。 而發源自日本的宅配,不僅是送商品到家,也具有搬送物品的服務功能;例如,將物品送到某便利超商再取件。目前統一超商開始投入宅配,初期鎖定在禮品、進口水果。 統一超商目前店數已達1,860多家,預計在公元2000年前將店數拓展到2000店;不過這個目標很可能在1999年就可以達成。1997年統一超商首次進駐台灣東部,1999年則計劃到離島開店。王文欣表示,目前統一超商考慮的已不只是利潤,還有杜會回饋。 量販店將結合購物中心 以一次購足、超低售價為優勢的大型量販店,近年也成為強勢通路。以量販店龍頭家樂福來說,1997年的營收超過300億新台幣。 量販店多半設置在郊區,然而台灣的情況反而是鄉村包圍城市,超市相對地受到影響。有一段時期超市也仿效量販店的商品組合,結果未收其效益,反而呈現萎縮狀況;因此目前開始回歸將生鮮商品做為主力。 家樂福在今年第一季時開始架設與供應商間的Extranet,掌握即時資訊,8月開始接受信用卡消費。自有品牌有200種,由於沒有自己的工廠,所以採OEM代工方式,例如冷洗精委由毛寶製造。家樂福公關處處長張燕慧表示,商品上下架是根據產品性質、銷售狀況、知名度、廠商配合度來衡量。 朝複合式經營是家樂福努力的方向,所以不斷開闢多元化空間,例如兒童遊樂區、美食街。張燕慧指出,在法國的家樂福部是購物中心,招商時希望找本身市場接受度高的品牌,吸客力才會有加乘效果。對於未來大型購物中心開發後帶給量販店的影響;張燕慧認為,購物中心和量販店是一個結合的概念,而不是對抗的概念。購物中心發展過程中,量販店是心備要角,因為它具有聚客力。 量販店在台灣發展的最大困境是,缺乏明確的法規依循,許多認證成為地方政府的權責,所以可能每個縣市都不太相同。家樂福目前店數到達19家,因為要通過士地取得、環境評估,所以很難預期未來展店的時程。 大型購物商場來勢洶洶 美國大型購物商場推出後,不少小店紛紛不支倒店;而在台灣,落後其它國家多年的大型購物商場,最近則成為各財團戮力開發的焦點。不少的相關投資計劃正在進行中,包括理成營造1999年3、4月預計開幕的桃園台茂南崁家庭育樂購物中心、黑松與三僑合作預計在西元2000年開幕的微風廣場、威京將在2001年開發的京華城等開發案。 大型購物中心基本上是百貨公司與零售業的集合體。購物中心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治平指出,在台灣,購物中心將會成為消費、休閒的場所;而型態也會十分多元,例如都會型、育樂型等。以黑松的微風廣場為例,它的定位是購物、餐飲、休閒、文化、藝術、生活和醫療,鎮定在25~40歲具有高消費力的客層。以美國的經驗來看,這類大型購物商場往往匯集旅館、遊樂園、電影院等週邊產業,具有高聚客力 。據業者表示,這類購物中心的出現,對百貨公司可能會造成影響。 電視購物陷入不景氣 這幾年隨著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的普及化,所興起的電視購物,也引起了許多廠商的注意;由於有線電視的時間費便宜,廠商可透過電視的聲光效果,詳細介紹商品的特色,甚至實際演練商品的使用方法,使得電視購物也風行一時。 但是這兩年經濟的不景氣,電視購物也從1997年10月後開始度小月;特別是今年7、8、9三個月更是每況愈下;因為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與提供服務功能,門市的設立過去一直很重要,但以立即購為例,門市營收只佔總營收的2、3成。目前電視頻道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為地方性頻道所經營,另一種是向衛星頻道購買時段,滲透在各頻道的各時段,例如立即購、東森行銷企劃部王振亞認為,這種虛擬頻道可以避免觀眾跳過,爭取收視。 有線電視法規範電視購物,節目與廣告必須劃分開來,允許在地方頻道成立專屬頻道,立即購指出,在母法衛星電視法缺乏法源的情況下,處於灰色地帶。業者預期今年將會衰退,因為購物頻道的商品為非必需品。 隨著有線電視寬頻網路的佈建,未來透過互動電視購物終將實現。和信超媒體市場行銷部主任吳思樵表示,不敢說未來有線電視購物頻道會消失,但透過Internet介面購物,互動性會比現在高很多,訂戶可自由自主性選擇他所需要的東西,而不只是被動接收資訊,所以應該會取代部份有線電視購物的功能,同時只要點選所需商品,透過物流系統送貨到家,即可完成在家購物。王振亞則指出,目前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venient)演變為4C,內容(Content)對於視訊、電信與資訊的整合相當重要。而未來電視購物有自己的內容,或與網路結合,尚無法得知;不過各業者間的策略聯盟已見端倪,透過網路可以購物、保全、遠距教學、提供金融服務等所勾勒藍圖已隱然成形。 直銷面對異質通路威脅 當傳統的店頭銷售因面績有限,展售成本高,碰到瓶頸時,就自然提供了以強調親切、個人化、人性化服務的直銷市場成長的利機。隨著安麗直銷引進台灣市場之後,多層次傳銷也開始盛行一時,家庭日用品、化妝品、健康食品、調整型內衣、健康食品、調整型內衣、健診中心……都開始大張旗鼓的運用多層次傳銷來拓展市場,傳銷儼然成為重要的通路之一,甚至是許多廠商唯一的通路。 「以目前的傳銷商品結構及市場需求,傳銷應有800億新台幣的市場潛力,問題是,這些營業額跑到哪裡去了?」傳銷世紀雜誌社長李久慈這樣談到。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健康食品近幾年在社會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傳統食品業者紛紛投入健康食品與機能性食品的行列中,對傳銷健康食品造成強勢競爭,導致健康食品去年銷售量下降8.4%;健康器材更因為電視購物、郵購的興盛,在銷售上大幅衰退了近4成。其他異質通路的類似商品瓜分了傳銷市場的大餅,傳銷能吸引消費族群的因素是否存在?當產品的獨特魅力 消失,便利、人性化的購物方式被取代,傳銷還能維持當初的競爭優勢嗎? 1992~1995年─是直銷高度成長期,而這一、兩年則處於重整洗牌過渡階段,一些較不具規模的直銷公司已被淘汰。據李久慈表示,在高度競爭的通路戰中,直銷未來將朝3大方向發展。其一、異業結盟成為潮流趨勢:直銷異業結合是未來的趨勢,目前很多傳統商品異業結盟,透過直銷通路進行商品銷售,創造直銷公司與傳統業者雙贏的局面。 據公平交易委員會1997年多層次傳銷事業經營概況資料顯示,有6.67%的直銷業者採異業結盟的方式,利用直銷通路銷售其他事業的商品,異業結盟部份的營業額為4.82億新台幣。去年安麗中秋大賣新東陽月餅;雅芳與美國Mattel玩具公司合作,製造雅芳芭比娃娃;永久與金頂電池結盟。目前與直銷結盟的產業有信用卡、家電、食品、內衣、電腦、資訊業等。 其二 、商品組合多元化型態:為使販售商品多元化,提高交易機會,安麗公司也銷售康寧餐具,特級冷壓橄欖……等。目前所生產及銷售的產品達400多種,種類多樣化,提供客戶更健全、多樣的服務組合。 其三、混合式的行銷通路:直銷結合其他通路一起銷售商品,開架式商品陳列蔚為風潮。雅芳也透過店舖通路進行銷售,據雅芳總經理高壽康表示,這可謂「入境隨俗」,台灣大部份的化妝品都透過零售通路銷售,早期雅芳耕耘直銷市場,但在整個化妝品市場透過直銷銷售的比例仍占少數,或是消費者還不太習慣透過直銷買化妝品,所以決定增加店舖通路;雅芳走進零售店可增加產品銷售量,並吸引原本對直銷抱持存疑態度的潛在顧客。目前零售與直銷的銷售比重為1比9,未來將朝2比8的方向邁進。今年另一家直銷商永久也在台北、台南成立「永久生活館」供消費者選用自己最適合的商品。 李久慈指出,傳統廠商與直銷通路合作,首先要了解直銷市場的整體態勢,評估自身產品定位及通路特性是否可與直銷通路結合,直銷產品的使用族群與目標對象是否相符;其次是直銷公司的歷史、人數、規模大小。 面對方興未艾的傳銷新風潮,有人興致勃勃、有人不以為然。安麗行銷處處長陳惠雯談到,「直銷」(直接銷售),是一種強調親切、人性化、個人化的銷售方式;直銷的本質是直接將商品與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提供優良的服務、產品示範與送貨到府的便利;若透過其他的通路銷售產品,就失去了傳銷原有的意義。安麗強調絕不模糊定位,絕不採取店舖的經營方式。她認為「創造價值=價格×品質」維持競爭力,在同質化商品中創造差異化,增加產品的廣度與品質,讓消費者選擇性增加,提供更專業、更親切的服務,一樣擁有競爭的優勢。 「資訊流通也是競爭利器之一,訊息的流通也很重要」她這樣談到,目前安麗消費性的直銷商佔有83%的比重,而專業性的直銷商只占17%。為此安麗月刊也特別改版,增加提供生活品質的資訊報導,提供會員醫療、健康、社會脈動、流行時尚的相關資訊。商流體系的完善也是競爭優美,目前安麗會員訂貨1.5天的工作天就可收到貨品。也開放上網訂貨,你只要連上安麗台灣全球資訊網,可輕鬆完成訂貨程序,雅芳明年也將完成線上購物。 公交會針對、240家傳銷業者調查,預估1998年直銷市場市場的營業額將達47l.98億,較1997年380.79億成長23.95%。不過今年台灣市場因不景氣的衝擊,不知道實際的成長額是否如預期中理想?通路的競爭愈演愈烈,傳統與直銷商品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當傳銷不再透過人員建立銷售口碑與達成銷售目標時,傳銷還能稱之為傳銷嗎? 資訊賣場趁勢崛起 隨著台灣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也大力推動台灣成為資訊科技島,台灣目前上網人數超過260萬人,每年並以2位數的成長持續增加。3C廣場這一、兩年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電腦業者、家電業者、零售業者紛紛投入3C產業,如震旦資訊量販店、Nova、T─zone、Comin;明年3月WOWOW新世紀生活百貨也將成立,佔地5,500坪,該公司將結合3C資訊產品、休閒用品及飲料相關事業,一起分食這塊大餅。 資訊廣場提供琳琅滿目的選擇、物美價廉的電腦產品,讓消費者享受一次購足的方便。那麼社區性的電腦商店,是否會被大型資訊量販點所取代?震旦通訊副理盧紹基認為「不會」,消費者對社區性的電腦商店需求不同,可能是便利或信賴感;他建議傳統電腦零售業者加強服務方面的附加價值,以維持競爭優勢。震旦資訊量販廣場目前展售12,000件商品,光印表機的墨水就高達280種;當產品種類與價格無法抗衡時,唯有更完善的服務品質,才能抓住消費者的心。 美國英代爾公司已採用郵購與網路成功的行銷電腦產品,台灣的中誌郵購,在電器產品銷售狀況上也成效頗佳,線上購物與郵購是另一個直效行銷管道,震旦資訊量販店未來也會開放線上購物,目前正在進行建檔的工作。 業者如果將產品陳列資訊賣場的通路上,該注意哪些要件?盧紹基表示,從行銷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的概念出發,就產品面分析,台灣的產品在商品化的過程常有缺失,經常在包裝上、使用手冊、說明書方面以差不多的心態經營,這是很要不得的經營心態,產品本身夠「優秀」,自然有競爭優勢。 就價格面分析,廠商要先做好市場區隔,產品價格必須公正、合理。在通路部份,要慎選通路,找尋適合商品屬性的通路,否則產品從零售店下架只是早晚的事。在宣傳部份,一般廠商的產品以全面性的宣傳為主,不知道如何單就在通路這方面做宣傳,目前廠商與通路業者雙方仍在學習階段。 郵購與網站聯接 你有沒有算過平均每個星期收到多少郵件?若是做個小小的統計,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難怪郵差先生直呼郵件量多的讓人吃不消,因為他們一天送3,000件郵件是常有的事。透過遍及台灣全省的郵政系統遞送,數以百萬的郵購目錄深入大街小巷的家家戶戶之中,郵購的消費模式漸漸為消費者所接受,郵購業者莫不大張旗鼓搶攻消費者的心。 早期最早從事郵購的是三商百貨,台北郵購從事集郵卡的業務也有20幾年;隨著信用卡的興起,銀行掌握了最正確的消費者資料,連帶影響了郵購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透過郵購通路,直接呈現在消費者面前;伴隨著「在家購物」的被接受度提高,透過郵購購物日益普遍。據中誌郵購總經理王正明表示,早期的郵購專注於獨特性的商品,如藝術品:現在則全面化,郵購走進日常一般用品的世界,以百貨業的經營模式經營,提供消費者一次購足的購物享受。 在零售通路市場人稱龍頭老大的統一超商,也往郵購業務發展,採取會員制的方式,針對消費者的資料與需求,提供適合的商品。橡木桶洋酒專賣店除了店舖之外,也成立郵購中心,讓消費者可以利用郵購方式訂購商品,金石堂也計劃朝郵購與網路通路邁進。 郵購業近幾年雖迅速發展,但郵購業者目前遭遇許多外在困難;王正明指出,物流問題仍是郵購業者頭痛的問題,快遞公司、郵局,即使郵政網路雖遍及全省,但在服務效率與品質上不盡理想。其次是型錄的製作印刷,國外的型錄精美品質好,台灣目前還無法達到國外的水準。 「郵購的消費型態將愈來愈被台灣消費者所接受,反觀國外其他郵購市場的發展,可預見台灣的郵購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郵購業者朝大型化、國際化、專業化的發展是未來競爭利器」王正明這樣指出,中誌郵購預計5年內營業額可達1億美金。隨著資訊科技進步與網路的盛行,郵購業者開始與網路購物連結,中誌也同時提供郵購與線上購物兩種服務,但消費者透過網路訂購比例極少。 郵購業者也與其他通路異業結盟,中誌郵購與SOGO百貨雙方合作,SOGO百貨的商品在中誌目錄上,中誌目錄放在SOGO百貨通路上,提供民眾免費索取,互借通路、互蒙其利。電氣業者也善用品牌區隔策略,例如,JVC提供較舊式的機型,透過郵購方式銷售,以製造與店面銷售的差異性。 郵購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利性」,不僅購物方便、付款也方便。這種購物方式對沒有時間到門市採購的消費者而言,吸引力很大。目前是多通路時代,郵購提供消費者多一種通路的選擇。 販賣美麗與健康的藥妝店 這幾年台灣的傳統藥品店,也隨著市場的轉變,逐漸轉型為複合式經營的藥妝店,現階段博登、悅善、華特、統仁、長青、耀獅、屈臣氏、康是美等,都看準了這個潛力無窮的市場紛紛投入,搶得這個新興通路的先機。隨著台灣將實施的醫藥分業制度,藥局的經營模式紛紛轉入連鎖的經營型態,將藥品與化妝品合併經營。開架式的經營方式是一大潮流,康是美就以小型便利性連鎖店經營入主市場;換言之,就是便利超商,只不過賣的是藥品與化妝品。 目前康是美的配送體系,有1/3的商品透過統一關係企業捷盟行銷物流配送,另外2/3的商品藉由廠商的物流體系配送。高敏航指出,將針對品牌忠誠度較低的產品進行規劃,目前康是美自創的品牌有維他命C、鈣片、化妝棉、吸油面紙。 康是美現在台灣全省有26家店,大部分鎖定都會區,預計年底增加為31家。未來會考慮加盟的方式,達到規模經濟,擴大市場占有率。未來藥局會走向大型化、複合化、連鎖化,店內陳列的商品除了藥品與藥品有關的其他相關產品外,清潔衛生用品、日常用品、化妝品都會販賣。高敏航指出,目前台灣的醫藥分業對消費者而言並不方便,政府應朝消費者角度思考,處方籤的釋出,將引爆藥局另一個處方籤市場的競爭。 大型連鎖書店紛紛卡位 買書,你會選傳統書店?還是大型連鎖書店,享受既典雅舒適、書類選擇性多樣、種類齊全的閱讀空間?由此不難猜出為什麼這幾年大型連鎖書店,紛紛展開通路卡位戰。 金石堂以每年平均成立4家分店擴張,目前已經有58家分店;以美語教學起家的何嘉仁書局,自1990年迄今已有25家分店。新學友以重慶店第一家書店到現在擁有28家直營店、20家加盟店,預計今年直營店再增6家,加盟點達30家。而強調實現愛書人「夢想書店」的誠品書局,目前已經有16家分店,今年將分別在台南、中壢、板橋、高雄有新店陸續開幕,並計劃於公元2007年擴張至129家書店、43個商場,一共163個據點,連鎖通路已變成未來書店的競爭利器。 最近書店與百貨業異業結盟似乎也成為一股新風潮。誠品桃園統領店、台中中油店、高雄漢神店等;何嘉仁書店的GO GO MALL,就是結合舊戲院改建而成,藉由再造商圈,吸引更多的消費群。誠品的經營模式朝招商式賣場(二房東)方式經營,書店結合精品、視聽產品、餐飲文化,增加書店的營收,台北市的敦南、忠誠、天母、西門、南京店也透過商場聚集人潮。據誠品企劃部經理曾乾瑜表示,早期誠品看見書店複合式經營的商機,加上書店本身獲利率低,無法負擔高額的租金,為了保持彈性的經營空間,採取二房東的方式;整個企業體糸共分為4個部門,文化事業部、零售事業部、商場事業部、餐飲設備部,並規劃每一樓層不同的主題性。誠品1997年商場營業額6.6億新台幣,書店營業額11億,預期今年商場營業額將達13.2億,書店營業額16億。 虛擬書店在國外很流行,但台灣目前的接受度較低,曾乾瑜表示,目前郵資分擔的問題,對訂購者而言不划算,未來發展的空間還有待觀察。 雖然書店的毛率低,但據了解台灣每年至少約有180億新台幣的市場規模,如何搶得先機,通路戰是一大關鍵。 通路競爭法則 在挾著具備經營know─how優勢的連鎖通路攻城掠地下,傳統零售通路已無立錐之地。零售市場主編廖啟揚認為,連鎖化會是未來通路經營的趨勢,而其統一的企業識別、教育訓練課程、進貨議價空間、促銷規模、搜集市場情報能力是連鎖糸統的優勢。 「競爭白熱化、連鎖化、連鎖體系加盟化、顧客需求多樣化、規模大型化、情報化、國際化是未來流通業的發展趨勢」王文欣即指出。 而通路要與在其他通路競爭,必須不斷的製造話題,提供新的服務,提升品牌知名度;例如,誠品透過舉辦展覽、活動與演講、維持媒體曝光率與消費者互動。許多擁有通路者,挾者競爭優勢,自創品牌OEM,此時產品的品質與品牌形象必須契合,強化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一旦OEM商品不佳,可能會使消費者對通路品牌產生負面的連結,結果對通路的形象直接影響。 在通路坐大,要求的費用愈來愈高,相對地產品成本也升高之際,不少業者認為,產品具獨特性,能掌握消費者,才是唯一能制衡通路的方法。 在專業分工的時代,物流機能愈加被突顯,如何使供應商與通路間的商流更暢通快速,成為致勝利器,所以兩造間相關技術的引用,如ECR(電子快速回應),也更普遍。廖啟揚指出,日前零售通路傾向採取商品少量多次配送,減少庫存,但隨時掌握配送,避免缺貨滿足消費者。 店頭媒體在最近幾年迅速崛起,中國生產力中心經理劉汝駒表示,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商品,店頭佔有三分之二的影響力,加以商品競爭愈加激烈,所以店頭的廣告與行銷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過對於許多廣告主來說,店頭媒體效益仍待驗證,甚至有些廣告主認為店頭媒體效益不大;尤其量販店的賣場都相當大、賣場環境也太亂,台灣莊臣通路行銷經理鄭彩夷認為,向通路租端架做全品類陳列或促銷,效果可能會比較好。 決定市場的是消費者,而不是通路 未來的通路效益該如何掌握?隨著消費生活型態的改變,通路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各廠商將產品陳列到不同的通路上,是否條條通路都適合自身產品屬性?伴隨連鎖零售網日益壯大,分食掉大部份的銷售額,麒麟啤酒推廣代表葉季瑄談到,未來連鎖零售只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強勢。 身為通路業者的寶龍洋行有鑒於此,在今年6月展開「全台灣第一次全國通路普查掃街活動」,據負責這次調查的寶龍洋行消費品部訓練發展協理王志強表示,誰能掌握通路資訊就如同掌握通路效率,即便是在今天連鎖體系稱霸的時代,傳統、分散的零售體糸至少仍占40%的零售總額;但是台灣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資料可提供業者參考。為了更加貼近通路現況、掌握資訊,因而決定投入通路普查行列中,預計調查38,000點,商店型態包括便利超商、超市、量販店、軍公教福利中心、個人用品等14種,12月份調查報導會出爐,屆時也將販賣給其他通路、製造商業者。當同質性的商品透過不同的通路銷售,就產生了通路衝突;通路與通路的競爭,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鄭彩夷預期,通路最後會購併到只剩幾家,市場秩序也會被建立;她特別提出,廠商應該回頭思考產品怎麼發展。 (方雯玲、鄧慧琴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