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tch顛覆時間價值
Swatch成功地轉變傳統手錶的定位,塑造手錶的新潮流,將流行品牌,流行話題、人、地、事做了結合。
才從大學畢業一年,在公關公司任職的張文慧,幾乎在每換一套新衣服時,都會戴上可搭配新衣的Swatch手錶;她不但花錢買了20多隻的Swatch,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流行感;另一方面也研究Swatch與時尚、收藏之間的神秘關係。
不管是強調高品味、高價值,或是強調永恆與準時,從來沒有一種品牌的手錶,能像Swatch一樣,如此的吸引年輕人的喜好與迷戀。Swatch特殊的品牌特色,牢牢地抓住年輕人的心。
推出動機
當初在推出此產品時,Swatch考慮到它必須是個獨一無二,具吸引力的產品。因此形狀趣怪、設計別出心裁,名字特別、形象高調、可以經歷不同潮流而不會衰落。正如其中的一個口號所說,「你有第二座房子,為什麼不擁有第二隻手錶?」,產品名就是從「S'watch」衍伸至今眾所皆知的Swatch。
Swatch在剛推出時並不順遂,甚至一度想放棄此計劃,最後總公司採取積極面向未來的計劃重新押注,自行推廣並整合市場及銷售力,透過廣告公司,安排一系列的推廣活動。為了要符合時裝潮流,聘請了對手錶有經驗的雕刻家Jean E Robert參與創造。在1984年推出摒棄老套型號數字的手錶,將產品活躍個人化與時並進的特點完全呈現,一舉擊中「關心時裝潮流的年輕人」。
每季Swatch都會從500個設計中選出70個生產,配合春夏、秋冬的服飾分兩季在市場推出;這些作品必須洞悉先機,預估即時出現的潮流,在推出新產品前,會先開個全球行銷會議,確定新產品的模型。經過一年反覆討論、研究,將大家的共識集合起來,這就是其能享有「潮流先鋒」的原因。
Swatch還結合了一些藝術大師的作品,使得設計和藝術結合,從原本定位為「第二隻錶」,最後演變成一股收藏的潮流,並且還將此風格遍及電訊產品和未來汽車。
自1984年起,將每隻手錶開始賦與名字,設計或是標新立異,或是保守風格等等;多變化的樣貌下唯一不變的是,維持50元瑞士法郎(約新台幣l,100元)的價格,和石英錶同樣的防水、避震、準確性。
Swatch在上市之初,首先顧及到的兩個市場因素。一、泊費者;它是首先採用塑膠製的手錶,價格卻並不見得比日本錶便宜,客戶不知是否能接受此新觀念。二、產品特色;原先的手錶樣式少,變化少,大多只有黑色,現在的樣式充滿了色彩及流行性,在市場是否具吸引力。
市場定位
在做市場定位時,以20至35歲年輕人為主,打出多元化的口碑;隨著第一批消費者年歲的成長,現在佩戴此手錶的人,不僅只有年輕人,還包括其他具有影響力的藝人和政府官員、藝術家,在休閒時,也會依照不同的場合,更換手錶的款式,顯示了消費者層面的擴大,增加商品的利基。
品牌的形象
在今天品牌代表的是「想像空間」,依照此特性,創造更多無形資產。這種附加價值並非只有少數人的認可,必須來自於多數人承認。
Swatch開發出一人多錶的新潮流,以前的人90%以上只有一個手錶,現在的人則有多種手錶的概念。消費方式變革,不只有生日、特別的日子才買手錶;這也給其他競爭者提供了市場機會,因為顧客要的是多樣式,只要是有興趣,也不必侷限用一品牌。
為了避免行銷上最大的錯誤,就是通路和形象無法配合,否則落差一出現,行銷結果就被扭曲了。所以Swatch在設店、銷售點、通絡、廣告地點都考慮到品牌形象的問題。他和其他手錶不同之處在於,百貨公司的一樓都可看到他的櫥窗,也是唯一堅持低價格、高形象的產品。
近3年來,根據一項消費者調查,在手錶這一項滿意度,勞力士第一名,佔30%;Swatch是第二名,佔23%,撇開勞力士高品質高價位不談,這份調查顯示出Swatch的策略算是成功了。
行銷策略
Swatch在台灣的品牌經理吳惠梁表示,不同的廣告都只強調款式的增加,價格絕對不改變。為了堅持Swatch低價的品質特色,該公司從積極有效管理公司,讓人事結構不增加、廣告不增加,成本費用控制在總預算的30%上下,公司仍可以創造利潤。若價錢上漲,相對地競爭力減低,中下階層的客戶很快會流失,品牌定位就模糊了。
一個跨國際的品牌,產品遍及世界各國角落,行銷手法該因地而異?還是統一格式呢?以台灣市場為例,公司把策略著重在公關(PR)方面,每季的舉行新款發表記者會,分別就不同地點,將流行品牌、流行話題、人、地、事件做結合,帶領著一股新潮的感覺。
再造青少年的價值觀
自1994年6月Swatch引進台灣後,由其每季強烈的主題訊息,可看出其意圖顛覆、再創青少年的Swatch價值觀。
1994年「The Art Changing改變的藝術」,設計師想要傳達給消費者的共識是,若想耍改變目前的平淡生活,Swatch已經做好準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更改,唯一不變的就是完美的Swatch。
1994~1995年秋冬,「Swatch The other just Watch,Swatch不只是手錶」它可以傳達出心情、生活態度、其他的手錶則只能單純的提供時間的功能。
1995年春夏,「Swatch Test試驗」,這是自我測試的一年,包括對愛情、事業的檢視,那是個充滿不信感時期,Swatch希望提醒擁有者能夠靜下來,測試自己的一切。
1995~1996年秋冬:「Themes of the Times時間的主題」,Swatch這一時期的錶款,聯串古往今來的故事。就連廣告片中,黑人娶白人的例子,也有美國南北戰爭的影子,希望能藉此追朔歷史,探索從前。
1996春夏,「Swatch is Olympic Time Keeper」,以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指定計時器為主題。
1996~1997秋冬,「City、Sign、Communication,城市、符號、溝通」整個世界重心轉往都會發展,設計師便以此為表現重點,將大都市及電腦的特色融入其中。
1997春夏,「Light,明亮」,時裝的潮流以輕薄明亮為主,Swatch也傳遞此概念。
1997~1998秋冬,「Time is what you make of it,創造你的時間」,這是套用愛因斯坦的概念,強調「相對」的感覺。
地方性策略
以全球市場來看,Swatch在76個國家都有行銷處,目前全球的廣告幾乎相同,未來會傾向分區化,地方性的比例會增加。
台灣市場在全球的比例並不大,幾乎不到2%,廣告金額也不太大,全年不過1,500萬元新台幣,廣告影片的製作費至少200萬元;若公司有好的廣告影片,就直接拿來使用,將省下的製作費挪為其他投資。礙於經濟規模不夠,基本上以總公司的創意為主,平面的廣告就保有本地自己的風格。
Swatch認為,PR就比較有發揮的空間,因為產品本身強調的是創意,全世界沒有和台灣相似的情境,因此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Swatch每季在PR方面花的錢佔總預算的50%%,平面媒體每季有20張做選擇,電子媒體也有4、5支廣告影片可挑選。它並不強打一個特定錶款,沒有清楚的圖案在顧客腦海中,只有創造模糊印象。若要有清楚的概念,必須要6次以上的廣告量,實際上無法做到。由於今年的春夏季預算只剩下90萬元,只好在2月1日,台視晚間新聞的廣告時間,播了整整3分鐘Swatch的廣告,2月3日的午間新間亦如此,引起了一些話題,接到不少回應的電話,效果不錯。
1994~1996年的時尚界趨向於復古、保守,在色彩上Swatch也稍做調整比例,預計未來的設計還是會隨著潮流,配合服飾做搭配。
(整理:動腦編輯部歐陽宜珊)
廣告代理
Swatch的策略是什麼?
彩棠傳播總經理王天賜
Swatch是不一樣的手錶,是有名字的手錶,是設計師有動機所表現出來的手錶;這樣的手錶,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自己說話。
第一、好的據點,讓好奇的人進來。ATT百貨與SOGO百貨的點,忠實的達成了任務。後來的Retail及經銷商,擴大了這個效應。
第二、告訴消費者Swatch手錶的故事。Swatch每季編一份Swatch News,讓消費者透徹了解錶款涵意,了解該款Swatch是什麼意思,為何如此命名?故事性是什麼……?就像你在炫耀你的BMW。
第三、深耕,Swatch剛上市,仍有許多人叫它卡通錶,我們不在意,因為它不是。我們讓喜歡了解Swatch的人更喜歡、更了解,去影響周遭的人。第四、頻繁的活動與適度的廣告。Swatch在台灣3年,辦過的大小活動超過20場,故事性及報導性夠強能夠吸引媒體報導。台灣的上市活動很成功,讓Swatch的活動有好的開始。而Swatch的媒體廣告和活動比起來,預算較少,大體上也是配合活動為主。
第五、自信。Swatch不同於其他低價流行錶,Swatch有主題、有品質、有服務,增加曝光機會;每一次的活動人潮,都在欣賞它的文化與流行,都在吸收Swatch的訊息,Swatch更樂於提供這樣的機會。
2025年7月 591期《運動產業—強國 強種 強信》
本期《動腦》591期2025年7月號,以「運動產業—強國 強種 強信」為題。從「信」做起。「運動產業」串聯單項產業,因個體的健壯平衡發展,必然牽動整體根本的興衰。它不僅串聯各項運動發展,更是「信」的意識運動。「在封閉系統 ,絕對看不到系統之外的世界」(數學家哥爾德 Kurt Gödel)。人類的觀察工具,與觀察研究的思維方式;都沒有辦法幫助人,看到體系之外別的世界。
原 價 : NT$180
優惠價 : NT$180
詳細介紹
HOT NEWS
- 2023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 啟動徵件!期許參賽作品更創新及具影響力
- 2022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得獎名單揭曉,近400位行銷傳播人共襄盛舉!The Winners of 2022《Brain》Excellence Agency& Advertiser of the year
- LINE 推出「AI 肖像」新功能 體驗專業棚拍的高質感美照
- 2023台灣民生快消品牌排行 14億次國民消費揭曉品牌足跡贏家
- 域動行銷公布人事異動
- CSD中衛營運長張德成:中衛跳脫框架 玩出口罩新時尚
- 金獎的代價 牛恆泰:沒人知道我失去什麼!
- 台灣百事食品 注重品牌體驗創造差異化
- 黃麗萍:媒體代理商有幫客戶升級的責任!
- 牛恆泰:媒體產業蛻變關鍵期,數位轉型該怎麼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