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M型右邊的消費族群和左邊的族群相較,差異最大是奢侈品的消費能力,因為一些高所得的消費者支撐了奢侈品市場。隨著不景氣持續,高所得者在購物的方式上也有調整,連帶影響一些高價奢侈品的市場。
(文╱溫慕垚)M型社會在台灣逐漸成型,特別是在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下,M型化的消費觀念更是明顯,導致中價位商品的銷售跌幅更甚於高價商品。但根據貝恩顧問公司(Bain&Company)的預測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精品業將會有15%到20%的衰退,這是否顯示不景氣的巨浪,也衝擊到M型右邊的高所得族群的消費趨勢呢?
一般而言,M型右邊的消費族群與左邊的族群相較,差異最大的就是一些奢侈品的消費能力,因為高所得的消費者對於價值的重視度更甚於價格,所以也支撐了像精品或高級轎車及豪宅等商品的市場。隨著不景氣的趨勢持續,高所得的消費者在購物的方式上也有所調整,連帶影響一些高價奢侈品的市場。
其實高價商品的銷售量下滑,倒不一定是因為高所得消費者的購買力減弱,而是在整個社會氛圍下,M型右邊的族群在購買心態上有所調整。例如當社會一片經濟哀嚎時,高所得的人會思考若一直購買外顯的高價商品,是否會引起社會不好的觀感,甚至為自己與家人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此外,因應不景氣,許多商品也都推出平價風,商品本身的質感並沒有下降,但價格卻較平易近人,此時亦會吸引原先用慣好貨的消費族群注意。
對於高所得的消費者而言,商品的價值仍然是他們所需要的,但若只是外顯的價值,則會多加考量是否在現在的社會氣氛下仍要購買,因此如精品、汽車等外顯的商品,銷售量就會因為高所得消費者的購買心態調整而下滑,反之,一些高質感的平價商品,或是非外顯(如家中的家電、傢俱等)的高價商品,則受影響的程度會低於那些外顯性強的商品。
奢侈品面對銷售的挑戰,要先思考原先購買的族群為何降低購買意願,若是因為高所得消費者的購買觀念改變,則降價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反而讓一些仍需要價格來呈現價值的消費者,降低其對品牌的價值感;此時,可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品牌定位加以調整,不要只有高不可攀的價值,反而造成高所得消費者購買時的猶豫,或許在品牌價值中訴求一些較符合現代社會觀感的平易形象,又或是推出副品牌以因應顧客購買心態的改變,都是可以試著在現在的社會氛圍中,再度吸引高所得者青睞的方式。(溫慕垚現任台灣樂金(LG)廣告行銷部經理)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