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位CF經營者齊聚一堂,一起為CF界當前面臨的問題動腦。
■攝影:動腦雜誌
時間:1993年12月4日(星期六)下午15:00~17:00
地點:太平洋聯誼社
邀談人:吳進生動腦雜誌社社長
引言人:鍾俊彥 雄獅影視總經理
吳 菊 輝格國際製作常務董事
胡樹儒 好鏡頭國際廣告董事長
周朝富 全威廣告總經理
主談人:葉金淦 蒲公英影視總經理
陳介一 向善影視總經理
李興中 春天影視導演
朱 騏 雅圖影視企劃
周俊裕 長澍視聽傳播總經理
陳德忠 麗視影藝導演
陳厚德 感光度製作導演
蘇乾三 風靡影視總經理
蔡明和 達達影視總經理
劉榮和 超廣角製作總經理
王春生 天荷影視總經理
梁家驊 福茂影視導演
林志鴻 菩羅影視副總經理
宋介平 風格影視製作
羅賓萌 羅漢影視總經理、台北廣告影片製作人聯誼會會長
柯冬青 大傑影視總經理
任洧婷 重任製作總監(依發言順序排列)
1993年12月4日下午3:00,由動腦雜誌主辦的「CF(comrnercial film,廣告影片)經營者交流會」在台北太平洋聯誼社舉行,現場有21位CF經營者與會,一起為CF界當前面臨的問題動腦。
「CF經營者交流會」召開的緣起,是雄獅影視總經理鍾俊彥在11月26日博上富康廣告公司10周年「辦桌」的餐會上,向動腦社長吳進生談起,這幾年CF業所碰到的問題,他表示,「動腦是CF的一份子,過去為CF界做了許多事,是不是由動腦來召集,辦個座談會讓大家交流一下」。於是這個交流會當下就拍板決定,在12月4日順利召開。
交流會首先由鍾俊彥、吳菊、胡樹儒、周朝富4位引言人發言揭開序幕。
鍾俊彥認為,這次交流會應著眼於廣泛、屬經營層面的議題來探討,避免觸及業者內部本身一些瑣碎的事務上。
吳菊則對於CF界侷限在一個「框框」內,處處受廣告商和廣告主的「壓榨」,表示對這一行的成就感已大不如前。
胡樹儒指出,業界工作量不穩定,造成彼此惡性競爭;「同一支片子,有人80萬可以拍,有人100萬才拍,有人甚至出價30萬就肯拍。業者受到業務量短缺壓力,面臨生存問題時,只好以降價來爭取客戶」。
周朝富則語帶感慨地表示:「就ACPC(The Association Commercial Production Companies of Taipei R.O.C台北廣告影片製作人聯誼會)的資源而言,絕非動腦的人力物力可以比擬,但這樣的會議竟要動腦來促成,不禁令人感到汗顏」。
在引言人發言後,與會者一一輪番上陣,就當前業界面臨的困境,提出見解。綜合各家說法,可歸納成以下幾個層面:
葉金淦:CF界各自為政,沒有〝生命共同體〞的認知;廣告代理商便利用CF界的「散沙個性」,任意欺壓使喚,毫無相輔相成的前瞻觀念。但在這一片混亂的環境中,也不失為CF界的重整時機。好比毛澤東所說「天下大亂、局勢大好」。
陳介一:CF界的內憂是定位不清、弱勢成局;外患則在共識未明、整合不易。
李興中:CF界的生態環境應該是合作和可以合併的,而不可走向分裂。
朱騏:專業的技術人員並不一定會成為優秀的經營者。所以,進化的條件是製作觀念的進步,而不是呈現分裂後,各自為政,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
周俊裕:創作人才的缺乏正是業界面臨的最大困境。與會者大多認為,人才的流失、CF從業人員的教育和訓練問題,亟待改善加強。
陳德忠則感歎,以往production是從企劃做起,有創作的快感;但在近5年來,創意表現全都操縱在廣告代理商手中,production已淪落到「賺工錢」的下場,因此,能爭取的製作費有限。另外,媒體數量遽增,客戶在預算分配時,也會多加斟酌,production便成了客戶削價的對象。
周俊裕:廣告公司都是論秒計價,但業界對於該用什麼角度定價也很模糊。價錢的憂慮都是大家的問題,但暗地競價的卻仍是同行。
李興中:所有的問題並不是出在價格上,而是整體的製作概念沒有進化。「為什麼是這個價錢?」我們可以用CF界的「人」來看這個問題。事實上,有些片子兩個小時或半天就可拍好,但總得被拖上個兩天才能完成,這便是一種製作概念的退化。CF界現在必須自我重新思考定位問題。此外,雖然廣告公司的腳本沒進步,並不代表製片價格也要跟著下跌,因為真正值錢的是我們專業的know─how。
葉金淦若有所感地談道:片場不是時間的實驗場,現在仍有些諸如「非得吃過兩個便當,否則不開拍」的惡習。
陳厚德:自香港來台兩年,發現一個他始終找不到答案的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CF界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客戶和廣告代理商也都清楚部份業者為了生存而拉低價格,但他們看到的卻只是其中價格的高低,而忽視了品質的差異。
提昇專業地位
建立制度標準
蘇乾三:「人才的流失和製作費的偏低只是體制的病徵」,病源就在沒有「定位」出來,因此價格也就無法依照各家的風格、定位來「訂價」。
蔡明和:大家講的都只是在吐苦水,是否該就如何改進,提出些好的建議。事實上,今天要討論的不外是「如何賺錢、如何提昇社會地位」。首先必須把CF界定位在專業上,才能受到尊重,價錢才不致遭到任意打壓。另外,加強大眾媒體對業界動態的報導,使這門專業受到注意與尊重。
劉榮和:中心的問題,應是如何在確保風格和品質之下爭取利潤,從提昇CF界專業製作的人格做起。
蘇乾三:CF業在體制的解體過程中,適應力不足;與廣告公司及上下游協力廠商的關係模糊,互相的依存不夠良牲,導致惡化。因此,當前首要工作是:一、體制內的整合,以達資源重整與共用;二、CF業者的自我定位,提昇被肯定的機會;三、人才的培養,資源的新陳代謝。
王春生:應該把大環境的制度建立好,使同業都在同一個起跑點上有良性的競爭。
胡樹儒:尊重、團結、定位、貢獻、支持都很重要,但同行間都要求生存,以致於造成競價的惡性循環。所以,在沒有穩定的工作量、沒有足夠的製作費之下,「安定」是更重要的一環。
葉金淦:專業素養是決定拍片價格的主因。光是拍純技術的片子,價錢較低;但我倒歡迎這類「安全的創意」,因為至少還可教教新人拍片的ABC。若要拍出「風格」的片子,就不是任誰都可以拍到同樣的感覺,因此,價格應該提高。
梁家驊:業界要「重頭做起」,必須團結起來,建立制度,這同時也是給新一代的交待。
林志鴻:產品沒有規格、尺寸,價格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在制度未建立之前,人才的培植倒不是最要緊的。
宋介平:廣告公司對客戶的服務,應該要達到適當的「製作價位」就好,多留些空間給製作公司。而當務之急則是做好同業間的整合,建立廣告公司及協力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
周朝富:CF界感受到環境變遷的壓力,但調適的步調未能同步,以致枝節叢生。目前經營面臨最大的課題可用「O.D.I」來改善:Organization組織──整合業界、運用資源、匯成力量;Development發展──對外發佈、協談,建立公共關係,培訓人才;International國際化──擴大CF市場,並進行跨國交流。
期盼ACPC成立整合業界共識
台北廣告影片製作人聯誼會(ACPC)會長羅賓萌則樂觀的表示,ACPC正積極建立起CF界製片工作制度及相關行業之價格標準,擬訂有關合約書、版權、著作權、估價單之模式,對日後經營方式及人才培育問題,都會有幫助。
鍾俊彥:不能光期待ACPC能為我們做些什麼。業界應多參與,為聯誼會創建新體制多提供意見,先求制度如何產生、標準化。
蔡明和:我們應該要有具體的辦法。例如30秒的片子,80萬以下的價格就不要接。如果有此默契,就非常具體。反正市場就這麼大,不是你拍就是我拍,彼此不必惡性競爭。
開闢新市場
尋找第二春
柯冬青:目前的CF公司太多,導致競爭激烈;在成本上漲而製作費卻下滑的情況下,利潤也隨著大幅降低。多元化經營、邁向國際化才是解決之道。
任洧婷:理論中的理想化和實際利潤不能同時兼得,必須取其一;在面臨客戶源和利潤缺乏的現況中,另開一條發展途徑才是解決之道。
她並提供大陸的製片行情:「通常1支20秒的片子,從20萬人民幣起跳。要進攻大陸,就得有這樣的價錢共識。」
話才說完,葉金淦便以重任製作公司於年初積極開發大陸市場一事,戲稱:「終於有人『反攻』大陸了」,與會者無不捧腹大笑。
在整場交流會中,與會者就「量」的指標,提出如何提高利潤及效率。就「質」的指標,談到如何使專業受到應有的尊重。在實踐面上,則指出如何團結、如何維持與客戶的安定性。
從宏觀的調控到微觀的具體執行,均能就經營層次發表觀點,達致交流之效。邀談人吳進生在會末表示,希望台灣CF界能順利地調整在整個廣告環境結構的末端地位,提昇工作成就感;獲利是最基本的,當然重要,但除了賺錢以外的精神報酬,如更受尊重,也是引進人才不可缺的條件,CF行業才能欣欣向榮。
2025年8月592期《教育產業-世界未來希望》
本期《動腦》592期2025年8月號,以「教育產業-世界未來希望」為題。「教育產業」是台灣產業的工具母機。可否想定打造「台灣的教育產業,成為第一二產業」? 教育產業化,是將教育視為一種商品,透過市場機制來運作,這在中國及若干國家,曾一度被推行,引發許多爭議;如學費高漲、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原 價 : NT$180
優惠價 : NT$180
詳細介紹
HOT NEWS
- 2023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 啟動徵件!期許參賽作品更創新及具影響力
- 2022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得獎名單揭曉,近400位行銷傳播人共襄盛舉!The Winners of 2022《Brain》Excellence Agency& Advertiser of the year
- LINE 推出「AI 肖像」新功能 體驗專業棚拍的高質感美照
- 2023台灣民生快消品牌排行 14億次國民消費揭曉品牌足跡贏家
- 域動行銷公布人事異動
- CSD中衛營運長張德成:中衛跳脫框架 玩出口罩新時尚
- 金獎的代價 牛恆泰:沒人知道我失去什麼!
- 台灣百事食品 注重品牌體驗創造差異化
- 黃麗萍:媒體代理商有幫客戶升級的責任!
- 牛恆泰:媒體產業蛻變關鍵期,數位轉型該怎麼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