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30活動於1個月內打破台灣有史以來公益捐款紀錄,並獲選為1993年度MCEI「國際行銷傳播卓越獎」世界第一名的殊榮。 企劃背景 「饑餓30」是世界展望會一項國際性災荒,緊急救援的人道活動,在世界許多國家行之有年,回響熱烈。 1990年起,台灣世界展望會加入了這項救援活動,為台灣參與國際救援歷史寫下新頁。今年,在台灣是第四屆主辦,前三屆的捐款已救助非洲索馬利亞、衣索匹亞、莫三鼻克等11國,超過千萬人,共推動了34項救援及重建計劃。 台灣統一超商從去年起,參與這項極有意義的公益活動,負責重要的勸募工作。由於1992年在全省各地的7─Eleven門市募款成效卓著,台灣世界展望會乃進一步邀7─Eleven在1993年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由1992年的協辦單位,升格而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同為主辦單位。 7─Eleven為了讓整個活動發揮最高效益,於是建議台灣世界展望會,將「饑餓30」傳播策略,交給專業的廣告代理商進行策略規劃及創意執行。「太笈策略傳播公司」就在此情況之下,接下了這項重要的工作。 廣告目的 由於「饑餓30」是一項延續性的公益活動,在議題設定上,並不像初次舉辦時那麼具有新奇感與話題性,加上1992年活動高潮之「饑餓列車」,因故未能在1993年中再度舉辦,更是少了一項公眾報導的焦點。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太笈策略認為,必須運用廣告創意來提高「饑餓30」的話題性。於是將廣告目的定為:1.藉傳播的力量,讓更多消費大眾瞭解「饑餓30」的活動真意。2.以創意手法打動人心,募集更多的捐款,實際幫助非洲饑民。3.以簡易鮮明的主題,創造「饑餓30」的捐款救援活動,與一般其他捐款救濟行動的差異性。 募款目標 根據歷屆「饑餓30」募款的經驗,主辦單位將1993的募款目標定為新台幣8,000萬元。 「饑餓30」歷屆在台灣的募集金額為: 1.1990年:新台幣1,200萬元 2.1991年:4,000萬元 3.1992年:8,000萬元 由於1993年的活動不如1992年豐富多樣,所以主辦單位對1993年的募款目標採較保守的看法。 創意策略 根據上述背景與目的,太笈策略擬定的創意策略如下: 一、對象:全階層,尤其是那些平時不了解活動真意,未曾參與捐款活動的人。 二、說什麼:「饑餓30──是救命!不是救濟!」(只要你願意付出行動,你可以救人一命) 三、怎麼說:在企劃之初,太笈策略提出了三個創意方向: 1.名人號召(張艾嘉篇):利用名人張艾嘉本身的吸引力與號召力,呼籲大眾參與募款救援的活動。 2.直接說服(生命價值篇、漠視篇、遲疑篇):以日常生活民眾易於了解及接受的事物,說服民眾相信救援活動,其實是容易而值得參與的。 3.感性說服(母性篇):運用人類天性對母愛的關注與感動力,激發民眾內心的共鳴,熱切參與救援活動。 經過多方面考量與審慎評估之後,主辦單位與太笈策略決定選用第三種創意方向。理由是: 一、廣告的目的是要獲得民眾的認同。以往勸募救非洲的廣告都只是「單面傳播」(One─side Communication),也就是只刊登枯瘦乾癟、挺著水腫大腹的非洲饑民,以無助、無奈的眼神盯視鏡頭,看起來固然可憐;但實質上,卻缺乏了一分感應力及說服力。因為一般人看到此畫面,心中浮起的感受是:那種情景離我們太遙遠了。關心度與認同感都偏低。第三種創意方向,讓民眾從對比的畫面中,更深切體驗遠在非洲的悲慘景象。 二、第三種創意方向運用強烈的對比,讓民眾去深省自身處境、際過的豐裕富足,較容易激發民眾在惜福之餘,抱持著人溺已溺,人饑已饑的胸懷去伸出援手。這樣的創意方向,更能與「是救命!不是救濟!」的主題口號完全契合。突破這次勸募救援活動的差異性──不同於一般的「救濟」行動,「饑餓30」活動是一項「救命」的實際行動,是刻不容緩的。 三、此創意方向的表現是運用母性為出發點。前段是你我熟悉、生活在台灣的媽媽抱著嬰兒餵奶,旁白道出了富裕日子下的母親心聲:「我想給他全世界」。鏡頭立刻轉到非洲難民營裡一位枯坐絕望的乾癟母親,抱著急待救命的孩子,旁白:「我只想給他一口食物,讓他活下去……」。 廣告預算及媒體安排 此次活動的預算──分別為:電視廣告製作費71萬元、電視媒體費170萬元、印刷品製作費51萬元、車廂廣告50萬元,合計342萬元。 在媒體安排上,運用下列媒體廣為宣傳: 一、電視:公益電視廣告播出時間為1993年2月27日~3月4日,費用為171萬6,000元。 二、報紙:中國時報與太笈為公益合作對象,費用50萬元。而中國時報及中時晚報廣告版面,總計約200批以上,廣告費約4,000萬元,3月1日~3月31日每天刊出。另,中國時報插排廣告則安排於3月1日~3月15日每天刊出。 三、雜誌:均由各刊登雜誌社免費提供版面贊助,共有16家雜誌社配合刊登廣告。 四、車廂:費用為50萬元,共運用200台巴士,台北市120台,台中40台,高雄40台。 效果評估 由於這次的廣告目標是激發民眾捐款,是屬於「短期即效行動廣告」(Actvertising),其效果本來只需要從募款數字即可看出,但是廣告播出後,發生了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因此,這次廣告效果可以從量與質兩方面來加以評估: 一、量的效果:「饑餓30」活動,募得救援捐款新台幣1億1,224餘萬元,創下台灣世界展望會成立以來,最高募款紀錄;也是台灣募款援外史上,金額最高紀錄。台灣捐款總數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加、澳,高居全球第四。 二、質的效果:台灣世界展望會今年三月時,收到一筆來自監獄的1萬元捐款,署名劉煥榮。有些家庭主婦在7─Eleven看到海報,心中油然升起母性的悸動,當場拔下戒指丟入捐款箱。許多小朋友捧著大大小小的撲滿,連同撲滿整個送交7─Eleven櫃檯。 而就讀於政治大學法律系三年級的傅俊貿,以學生僅有的資源,發動108人,共募集了27萬元,僅次於張艾嘉,蟬聯亞軍。張艾嘉則將冠軍可探訪非洲災區的機會讓給了傅俊貿。 活動定位 將「饑餓30」定位於「是救命!不是救濟!」,充份強調了這次活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更創造了與其他救濟活動明顯的差異性,而使整個傳播主題突顯出來。 過去援助非洲的廣告表現,只是強調非洲饑民的慘狀,雖然初期會引發人們的同情心,但是在人們看過多次悲慘的畫面以後,引發同情心的邊際效果就會隨之遞減。 今年「饑餓30」的廣告訴求,不僅表現出非洲饑民的悲慘畫面,同時亦將台灣地區的富裕景象,透過最能打動人心的母愛畫面,強調台灣的母親已趨向「形而上」的精神層面──「我想給他全世界」。而非洲災區的母愛,則仍停留在生存基本條件的掙扎邊緣──「我只想給他一口食物,讓他活下去」。 在電視廣告及平面稿上,運用簡潔有力的基調處理,在電視廣告中,巧妙地讓非洲饑民的小孩,露出追求希望的自然微笑,雖然略帶譏諷,卻充份表現非洲饑民求生存的毅力與決心,與主題「是救命!不是救濟!」的口號(Slogan)搭配,更突顯非洲饑民雖身處慘境,仍散發無窮生命力。他們要「自助人助」,不是不可救的一群,而是值得悲憫同情,伸出援手拉他們一把的一群。 (蕭懷恩為太笈策略傳播公司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