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媒體之外,新興的各式媒體也在時代的變遷及需求下,不斷地被開發、運用,其綜合性的功能,已直追四大媒體。
台灣在過去的四十餘年當中經濟的急速發展,促進了市場行銷由萌芽至茁壯。而大眾傳播媒體在行銷的過程裡,尤以四大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更扮演著行銷利器中,主導性的傳播網絡角色。於是在著手探討廣告媒體時,一般而言,都會以四大媒體為主,而較為忽略了其它眾多的媒體運用。
可是時至九○年代,跨世紀的交接點,台灣卻因為媒體的不斷解禁、開放;國際資訊的快速引進,及消費習性的改變;消費者區隔由大眾化以至分眾化的共存與轉換,乃至強調個人化、個性化生活型態的消費主張,致使新的行銷觀念,也在波瀾壯闊地擴散。
在新的行銷概念中,不論是所謂「整合行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或是「全傳播」(Total Communication)都意謂著在行銷體系的過程裡,單一的傳播方式,已不足以達成與消費者溝通的完整效果;必須以綜合性的意念、多元化的發展、整合的功能,在整體效益上結合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廣告、促銷、公共關係、直效行銷及EVENT等傳播機能,才能進而達成整體性的溝通成效。
SP媒體的多元化時代
由於從單一的行銷管道,以至運用多元化的行銷管道中,媒體一如往昔的扮演著極端重要的角色。然而除了四大媒體之外,新興的各式媒體也在時代的變遷及需求下,以爆炸性的方式,不斷地被開發、運用,其綜合性的功能,已直追四大媒體。
在日本,最近幾年的總廣告費統計,四大媒體約佔64%;而其它綜合性廣告媒體的總合,則近於36%,且仍在持續的成長中。這個趨勢在台灣也在逐步的發展。由此顯見,這些綜合性媒體正在逐漸受到廣告同業及客戶的重視,而依其發展的走向而言,曾被總括起來冠以第五大媒體;或由其功能性導向及傳統運用上的求新而稱其為SP媒體。
事實上,台灣SP媒體在傳統的媒體運作中,一直被廣泛地使用著。例如:霓虹燈塔、戶外廣告看板、鐵路沿線的廣告牌、車箱內廣告、POP、DM……等;但是,當台灣在面臨強勢的社會變遷之際,轉型中的社會結構、消費走向與技術發展,也帶動了SP媒體的蓬勃興起。
在媒體革命的聲浪中,從報禁到廣播頻道的開放;從以往的三家無線電視台,到所謂共同天線、第四台、公共電視、衛星電視、有線電視……等,傳統四大媒體,無論平面或是立體,都已呈現數倍,甚至數十倍異於以往的選擇機會。
台灣的消費者,在複雜的資訊領域中,如何在凸顯的媒體上接收廣告的正確訊息,則為現今台灣廣告公司中各媒體企劃人員最為重視的問題。
尤其當傳統四大媒體,面對消費者選擇機會越來越多之時,廣告的命中率也大為降低,於是SP媒體在機動調配,及針對個性化屬性的要件下,似乎更能彌補四大媒體之缺失,有效地命中廣告的目標消費群。
而且,在媒體經費上,也較能避免大而不當且效果不彰的結果,進而節省不必要的廣告開支。在情勢的推波助瀾之下,SP媒體在這個嶄新的時代中,已形成一種強勢擴張、蓄勢待發的狀態;多元化展現出不同的風格,提供不同層次的選擇與運用機會。
選擇視野更寬廣
SP媒體的發展,除了因為在大環境的驅使下,越來越受廣告業及客戶重視;最重要的仍為科技的日新月異,及媒體從業人員不斷地以創意思考,開發媒體新功能或媒體新素材,促使了SP媒體在選擇上,也具備了變幻莫測、無所不在,且由大而小,無所不用其極的展現方式。在這個媒體快速增加的時代裡,更開創出媒體轉型的廣角視野。
以類別區分而言,SP媒體在台灣被開發的情形實是五光十色、包羅萬象的。其中,不同的分類方式,也會有不一樣的區隔。但是,不論何種分類方式,各類別之間,都可能有重疊之處。現僅依現況,在選擇形式上,概略歸納下列幾個種類:
一、戶外媒體:其中,可依其提供戶外傳達廣告訊息的方式,分為固定式媒體及流動式媒體兩大類。
1.固定式媒體:如壁面廣告、霓虹燈塔、路旁廣告牌、公車票亭及候車亭廣告、站牌廣告、大型帆布吊旗、熱氣球……等。
2.流動式媒體:如車體廣告、車箱內廣告、活動廣告車、計程車廣告……等。
二、室內媒體:如機場、車站內設置的燈箱、海報板、POP(Point of Purchase)店頭陳列、立牌、吊旗……等。
三、新興電子媒體:如LED、Q─Board、三面轉體展示器、電視牆、電傳視訊、多媒體、球體映象……等。
四、傳遞式小媒體:如DM、電話卡、票券、手提袋、面紙、T恤、遮陽板、月曆、錄影帶、錄音帶、傳真……等。
在上述的媒體類別中,足見SP媒體的廣泛運用,是深入消費者生活各層面之中的。其中更不乏結合上述分類中的多種特性,組合成具備新功能的產品。如將LED或大型電視裝配在車上的運用,於是在台灣的街頭,就可看到這種宣傳車,兩側都有銀幕,可以隨時播放企業的廣告或商品的訊息,在行人來往密集的地方,獲得廣泛的注意及效果。使得原本趨向固定式的媒體,呈現流動性傳播的特質。
選擇SP媒體策略性考量
選用SP媒體的策略性考量,除了必須充份了解SP媒體兼具的特性外,也必須從三個層面來探討,即廣告主、廣告公司與媒體本身。
就選擇SP媒體的策略面而言,以其特性與四大媒體相較,電視雖然在影音、速度及涵蓋面上都佔盡了優勢。但是,隨著廣告的多量化、頻道的增加及各型節目的千變萬化,也促使消費者在廣告的接觸中,大福增加了轉台的機率,降低了廣告收視的機會;再加上昂貴的廣告檔次費,也是在廣告刊播中所需考慮的。
廣播在忙碌的工商社會中,音訊的傳遞,雖然幾乎無所不在,提供消費者方便收訊的功能;就如同以台灣交通的擁擠度而言,消費者經常遇到塞車,往往在車上收聽廣播,則廣告的溝通效果便可在自然的環境下完成;但畢竟又缺乏了影像功能。
而報紙、雜誌媒體,在資訊氾濫的台灣社會中,卻也由於廣告刊登的篇福過多及資訊傳達的繁雜,而難免有部份混淆了廣告內容閱讀的機率。
SP媒體則因其展現的方式不同,雖各型媒體亦各有其優缺點;但綜合而言,似可彌補四大媒體的缺失,甚至增加整體廣告的效果。同時,台灣在分眾市場、個性化強調的時代裡,特定對象的溝通方式,更適宜SP媒體的溝通功能與特性,這也正說明了為何SP媒體正在不斷擴增的部份原因。
選擇SP媒體的策略,應注重下列幾個特質:
一、機動性:SP媒體從定點式的功能到走動式的功能都具備了,所以在選擇上可充份的設想,究竟是以定點媒體被動地希望引起通過定點附近的消費大眾注意(如房地產廣告的廣告看板),還是積極地以流動方式(如車體廣告廣泛地被EVENT或文化藝術展示表演會的告知所運用),達成向大眾宣告的目的。
二、混合性:廣告必須找對人、說對話,方能達成真正與消費者溝通的效果。但以現今企業及產品、活動功能的多重化發展而言,同一產品也許也兼具了不同的溝通對象。例如傳統戲曲為中、老年人喜愛,可是亦有子女為了讓父母觀賞而購買票券的。又如腳踏車在台灣為兒童所喜愛的休閒產品,但出錢購買者卻為父母。
於是廣告要藉由何種媒體到達預定消費群及潛在的消費者;選用的媒體是否真能有助於全面訴求的目標、是否有必要運用混合式的媒體與不同的對象溝通,而達成行銷的目的,則媒體組合是必須採用的方式。SP媒體在組合上更提供了充份的選擇及多樣化。
三、區域性:以台灣而言,雖然為一狹長海島,福員並不廣闊,但區域性的特質依然明顯的存在。語言的特質、生活習性、文化層面……,都在區域分隔中表現出多樣化的色彩。而以消費者心理層面而言,亦會因工作範圍、性質、出入場所、娛樂休閒喜好……而有所不同。如以電影觀眾而論,台北以學生群為主要消費者;而在高雄,則加工出口區的勞動工作者佔看電影人數的大部份。SP媒體正好可在區域性的特質中,針對目標消費群,在出入場所,展現其區域性的長處。
四、變化性:SP媒體的最佳特性,是在於它充滿了變化,故在選擇媒體的過程中,可充份掌握其變化的個性。在台灣,小至各種藝文活動的票券、面紙包裝、傳真,都已成為生活中常見的廣告媒體。而在人們豐富的生活中,選擇針對目標群必須接觸的精巧型SP媒體,則一方面可節省大量經費,一方面又可確實達成廣告與生活相結合的功能。
就如同台灣目前正在開發電話卡的版面成為新的廣告媒體,這種在日本早已兼具收藏、使用及廣告功能的小媒體,更具備了輕、薄、短、小,隨身攜帶、直接接觸的功能,相信在很快的時間內,也必然在台灣會成為消費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廣告媒體。
SP媒體選用的三層面
一、以廣告主的層面而論:選擇媒體刊播廣告,在廣告主的立場,冀望每一分花費都用在刀口上;如何在SP媒體多樣而變化的領域中,尋求出真正有效的媒體,則必須重視媒體的分析與數據資料的研考。如站牌的閱讀者與公車外廣告的閱讀者,在層面上有何相同和相異之處。Q─Board的播放定點每天交通流量的數據……等等,以做為研判的參考。
二、以廣告公司的立場探討:如何活用這些廣告媒體,必須在達成成效的概念下,不論單一或混合使用,提供客戶最佳的建議。於是媒體企劃者對於這些SP媒體的特質及資料、費用的掌控、各種分析程式的計算……等,都必須有一通盤的了解;同時在慣於使用四大媒體的習性中,擴大SP媒體的考量性,並隨時注意是否有新的媒體被開發,以向客戶提出建議,並清楚地將客戶所欲達成的溝通目的,在資料的統合之下,活用的概念中,提出真正最佳的方案。
三、以媒體經營者的方向來說:如何被選用,是為最大的課題。於是,真實而清楚的統計數字、媒體的功能與特性、主要可放置或活動的場所,甚至與其他媒體在相類似的目標選擇之下,經費或其它功能的比較,則為重要的一環。
此外,最重要的,是不斷地創造同一媒體的新功能,吸引廣告公司、廣告主,甚至消費大眾的注意,進而提供給廣告公司以說服客戶,或是增進由客戶直接指名使用的機率,則更可大福地擴增廣告刊登的比例。如充氣氣球,由單一形象,創造出配合廣告的各種造形。例如罐裝可口可樂的形狀;Q─Board可在一個檔次中選用四個連續畫面,亦可選用同樣時間內維持單一畫面。
SP媒體的功能運用
SP媒體在選擇上雖然具備了多重的特性,但在實際的執行推動上,卻仍需在運用技巧中,達到整合的功能。因為小媒體亦可能擴散到寬廣的層面,大媒體也可能只能兼顧單一定點,所以在運用上,就必須注意媒體的功能性。
一、直接與間接的溝通功能:在SP的範疇中,一般性的戶外、交通等媒體,雖兼具了形象、告知、促進購買意願……等功能,但相較之下,與消費大眾的溝通,則屬間接性的。可是設計良好的DM,卻能與消費者產生直接連結。如「讀者文摘」雜誌及所出版書籍運用DM攻勢,使消費者有欲拒還迎的感受與行動。
二、普通對象與特定對象的溝通功能:「族群」在台灣來說,已成為區隔流行的劃分方式,而某一族群的生活習性或場所,則能展現SP媒體最佳的溝通功能。如速食店的餐盤紙,針對年輕人結合相關廠商的聯合促銷廣告。於是,SP媒體在針對大眾溝通之外,對特定對象,亦有其絕佳的效果。
三、長期與短期時效功能:時效性是廣告傳達訊息的特質之一,新興的電子媒體(電傳視訊、LED、Q─Board……等),大多數與資訊網路連結,其掌握瞬間變化及社會脈動,並在廣告的領域裡,有提供各種豐富動態資訊的功能,有異於大型戶外看板或霓虹燈塔單一而長期的效應。
四、動態與靜態的溝通功能:視覺的時代來臨,是現代人所能親身體驗的;消費大眾越來越習慣聲光媒體,有耐心、平心靜氣閱讀完廣告內容的也越來越少,除非真正具有吸引性。於是簡潔的表達方式及動、靜交叉的運用方式,則更能提供良好的運用技巧。如三面立體展示板,在同一個版面上卻能輪流展示三種不同的畫面,擴大了媒體的版面功能,也促使消費大眾在變動而又平實的版面上引起注意。
五、點與面的溝通功能:SP媒體在區域運用概念上,可著重於媒體的混合使用,致使訊息溝通由點而面,完成促進銷售的目的。如百貨公司的展售活動,可以運用車體廣告、DM告知消費者展示消息,完成面的溝通;賣場上POP、布旗、海報的告知,增強購買意念,則為點的溝通功能。
就SP媒體的傳統意念而言,提供傳達促進銷售訊息的管道,達成提昇利潤、擴大市場佔有率、促進購買使用……等為其主要目的。但是隨著大環境的急遽變化,SP媒體的運作必須以前瞻性的運用手法及智慧性的選擇概念,強化了解其特性,拓展其功能,與四大媒體相輔相成,互補長短,並針對廣告主的真正需求,以連續性的思考,將有效媒體串連起來,以運用整合行銷的手法,創造真正的行銷價值。
廣告專業的媒體企劃工作者,亦應以超乎對四大媒體偏愛的態度,確切地以科學化、統計化的數據及資訊,分析並掌握SP媒體中,各型態媒體的實質效果,以為廣告媒體的運用開創更豐富的未來。
(郭志明為希望傳播總經理)
2025年7月 591期《運動產業—強國 強種 強信》
本期《動腦》591期2025年7月號,以「運動產業—強國 強種 強信」為題。從「信」做起。「運動產業」串聯單項產業,因個體的健壯平衡發展,必然牽動整體根本的興衰。它不僅串聯各項運動發展,更是「信」的意識運動。「在封閉系統 ,絕對看不到系統之外的世界」(數學家哥爾德 Kurt Gödel)。人類的觀察工具,與觀察研究的思維方式;都沒有辦法幫助人,看到體系之外別的世界。
原 價 : NT$180
優惠價 : NT$180
詳細介紹
HOT NEWS
- 2023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 啟動徵件!期許參賽作品更創新及具影響力
- 2022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得獎名單揭曉,近400位行銷傳播人共襄盛舉!The Winners of 2022《Brain》Excellence Agency& Advertiser of the year
- LINE 推出「AI 肖像」新功能 體驗專業棚拍的高質感美照
- 2023台灣民生快消品牌排行 14億次國民消費揭曉品牌足跡贏家
- 域動行銷公布人事異動
- CSD中衛營運長張德成:中衛跳脫框架 玩出口罩新時尚
- 金獎的代價 牛恆泰:沒人知道我失去什麼!
- 台灣百事食品 注重品牌體驗創造差異化
- 黃麗萍:媒體代理商有幫客戶升級的責任!
- 牛恆泰:媒體產業蛻變關鍵期,數位轉型該怎麼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