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5)聯合報重拍經典小說《徵婚啟事》,主角從利用報紙徵婚,到透過網路徵婚,如何展現報紙媒體轉型的心路歷程?

聯合互動執行副總張淑媛,從電視頻道市場推廣,做到拍戲,如何創造聯合報品牌的新一頁?

(Brain.com 2014-10-15)回到家,打開電視,電視劇《徵婚啟事》的片頭曲剛好播放完畢。

戲中的第二女主角瑤瑤用力縮小腹,試著讓服務人員,把婚紗拉鍊拉上來。因為閉氣而無法言語的瑤瑤沒有發出聲音,反而協助她的服務小姐,在背後嘀嘀咕咕。

那女生究竟說了什麼,誰也不知道。

趁廣告時間,用手機上網,發現《徵婚啟事》Youtube的專屬頻道正好更新。新的短片中,那位飾演服務人員的女孩,正踏進自己家大門,關門的一瞬間,她對著看電視的室友說:「我今天幫那個瑤瑤試婚紗,她胸部超大,拉鍊都拉不起來!…….」

逗趣的吐槽、誠實的真心話,居然能跳脫電視,在網路上呈現,讓人覺得這個觀賞體驗,和以往很不一樣。

聯合報跨足影音事業 《徵婚啟事》爭取數位新花樣
知名藝人隋棠主演的電視劇《徵婚啟事》,即將在11月7日、8日分別在台視、八大首播。令人訝異的是,這部戲不是出自任何一個電視台或製作公司,而是台灣四大報之一聯合報旗下的聯合互動傳播公司(以下簡稱聯合互動)。

2013年12月23日開鏡記者會一曝光,無論是電視台、報業競爭對手,都好奇整件事的發展,以及聯合報的商業目的。

什麼時候開始,聯合報準備跨足影音事業?為什麼要拍電視劇呢?

聯合互動執行副總張淑媛向《動腦》表示,聯合報之所以要拍電視劇,是希望為傳統媒體走出一條新道路。

面對數位挑戰 聯合互動主動出擊
隨著民眾使用媒體的習慣改變,首當其衝的就是平面媒體。即使是報界龍頭之一的聯合報,也必須面對環境的快速變遷。

2008年,聯合報開始思考數位匯流轉型。面對挑戰,聯合報成立聯合互動,以製作非新聞的影音內容,作為轉型數位的踏板。

然而,僅僅是拍戲的話,那就跟一般戲劇沒什麼兩樣了。因此,聯合互動認為,必須用數位思維去思考整個運作流程,才能真正地和數位趨勢接軌。

什麼是數位思維?

張淑媛表示,從一開始的戲劇內容、形式、互動平台到最後的廣告、置入行銷,都必須考慮數位世代的觀眾怎麼看電視?電視劇中的角色生活,與現代人生活如何呼應?

聯合互動首先相中,知名旅歐台灣作家陳玉慧的小說《徵婚啟事》作為劇本。小說版《徵婚啟事》發生在20年前,但當時的報紙徵婚,早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所以劇本特地改成網路徵婚,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再加上,原版小說的女主角沒有明確的背景,編劇在架構劇本時更能自由發揮設定。他們依照現代社會的女性形象、職業、價值觀,建構出女主角李海寧和徵婚者的角色。

這樣貼近現代人生活的劇情,就是想引起共鳴,使戲劇更受關注,也呼應聯合報認知的,報紙面臨讀者流向網路閱讀的危機。

提昇製作品質 打好基本功
為了讓觀眾看見更好的戲劇品質,張淑媛很早就鎖定身為電影導演的連奕琦,和得過金馬獎的編劇劉梓潔,並邀請他們共同製作《徵婚啟事》。

張淑媛認為,電影導演擅長用多個視角拍攝畫面。一般來說,拍攝電視劇會有三個鏡頭,電影卻有八個。當一個畫面由多個視角構成,就會顯得更立體、更有可看性。素材也比較多、比較豐富,可以做二次運用。

張淑媛還笑說,《徵婚啟事》參加上海電視節的時候,就被人驚訝地問:「這到底是一部電影,還是電視劇!」,可見《徵婚啟事》真的很不一樣!

《徵婚啟事》一集長度約48分鐘。張淑媛說,這是參考了美國影集的形式,並認為這是戲劇的最佳長度,方便民眾預估觀看時間。她說,《徵婚啟事》是一部「美國影集形式、日劇質感」的戲劇。

張淑媛如此定位《徵婚啟事》,就是要聯合報出品的戲劇,打造品牌的基本功。




劇中暢銷作家黃志瑋的書與劇中角色名片。《徵婚啟事》動用10個美術人員,就是要連道具書籍都做到精美、本本不一樣。(Brain.com/攝影)

***除了劇本選擇、環境設定緊扣數位概念,聯合報《徵婚啟事》如何運用數位,打造結合網路、社群、行動的觀賞體驗?一起來看下一篇《搞定現代觀眾 徵婚啟事 做社群互動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