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號461期動腦雜誌)當各個大型的電子商務公司,也開始經營社群之後,讓粉絲變顧客的社群商務開始興起,問題是該如何開始?其中有哪些訣竅?如何才不令人討厭?
(文/王彩雲) 這兩年台灣缺許多數位行銷人才,為了解決產業缺人窘境,動腦在兩年前開始,在每年寒暑假都舉辦數位營,希望培養這些即將畢業,為快要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提供一個了解數位行銷理論與實務運作的機會。
繼今年寒假和WeChat合作推動數位營後,今年七月底、八月初,大學生暑假期間,動腦又和玉山銀行攜手,舉辦了「數位全能星戰」營。
無論是和WeChat合作的寒假營,或是和玉山攜手的暑期營,都是個兩岸學生一起參加的數位行銷營。很多人好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中國學生,他們是哪裡來的?
這些來自中國傳媒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等學生,居然都是透過WeChat宣傳、招生、繳費,甚至做客戶服務。
這個一呼百應的社群商務新模式,會成為未來行銷的主流嗎?當請中國學生參加暑期的學習營隊,這樣的生意模式能順利運行,在其他LINE等社群媒體上,也一樣會成功嗎?
如果這個模式複製到一般快速消費品,是否一樣有效?特別是2014年6月底,行動版的Twitter,在網友分享的連結圖片下方,出現了現在買(Buy Now)的按鈕;只要點進去,就可直接進入美國社群商務網站The Fancy,買圖片中的商品。
幾乎在同時,Facebook宣布,正在測試「Buy」鍵,用戶看到感興趣的商品,可以直接按「Buy」購買,並且在Facebook頁面填寫購買資料。
以電子商務起家的樂天,則是結合社群,在日本推出新服務「Room」。用戶可以在自己的「Room」裡,分享在樂天買的商品,或是推薦的商品。如果有人看到分享而買這項商品,原先分享的人,就可以得到樂天點數。
當WeChat、LINE、Facebook、Twitter當初靠社群起家,成為全球響噹噹的社群媒體,如果開始經營電子商務,過去傳統行銷強調的4P或4C會有哪些改變?
當各個大型的電子商務公司,也開始經營社群之後,讓粉絲變顧客的社群商務開始興起,問題是該如何開始?其中有哪些訣竅?如何才能不令人討厭?
動腦九月號「群經濟──用社群創商機」,探討各品牌如何想辦法找到特定社群,經營他、滿足他,善用社群工具促成好生意,以及延伸出不同的商務平台模式三個重點。
同時也特別提醒,社群商務和電子商務最大的不同,消費者在電子商務上買東西,是有目的的購買行為;而在社群媒體上,消費者是來交朋友的,不是來買東西的,在行銷上絕不可大辣辣的直接賣東西,而是讓消費者在無意間,覺得你的東西有益、有趣,符合她的生活品味,與其到外面去找,不如直接下單購買。▓王彩雲為動腦雜誌總編輯,有任何意見,歡迎討論。E-mail:helen.wang@brai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