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0)台灣經濟發展的型式,從經歷三次轉型,從OEM到做品牌的OBM。設計產業從中扮演什麼角色?可以在與時俱進同時,如何提昇設計教育?

(Brain.com 2013-06-10)2013年,台灣新一代設計展邁進第32個年頭,今年台灣共有58所大學校院,131個系所參與展出,超過3000件的作品同時亮相;更有來自其他六個國家的20個系所參與盛會。

台灣新一代設計展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設計展覽活動,也是國際設計界的盛事之一,證明台灣設計教育蓬勃發展。當台灣創造了新一代設計展的「設計奇蹟」後,是否也該想想:台灣的設計活力是否也帶動了台灣新一波的「經濟奇蹟」?

這是一個嚴肅而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台灣經濟發展,從OEM提昇到ODM,再轉型到OBM(註)的時候,這其實就是一個設計發展的演化過程(design evolution),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adaptive process)。

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下,「全球市場,在地設計」,已經是設計創意的運用趨勢。台灣經濟發展的型式,在過去代工生產的時期(OEM),是以科技為基礎,關心的是功能(Function)和使用(Use)。進入自行設計的時期(ODM)後,設計創意就更加重要,關心的是愉悅(Feeling)和使用者(User)。當自創品牌的時期(OBM)蓬勃發展,高感質(Hi-touch)的設計訴求,就變成設計的核心價值,需要人文與藝術涵養來加持。

全世界很少國家像台灣這樣,經歷從OEM→ODM→OBM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反映著台灣的經濟發展,如何從設計科技(Dechnology = Design + Technology),演變到形成美學經濟,與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價值的人文藝術(Humarts = Human + Arts)。

當我們談論從use到user的轉變時,文化、科技與藝術的影響,都必須被納入考慮。人性設計的概念,已經普遍應用在生活產品設計中,未來如何以創新的設計思考,經由「掌握科技,賦予人性」,結合科技與人性,將是設計未來的趨勢。因此,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從使用到使用者(From Use to User)的思維。

另一方來說,「生產思維」是利用科技提供產品的「功能」,讓我們過舒服的日子,強調的是「普遍性」;而「設計思維」則透過人性探討,提供設計創意的「感質」,讓我們過快樂的生活,強調的是「獨特性」。

因此,從功能到愉悅性(From Function to Feeling),是另一個我們要面對的思維轉型。就設計思維而言,消費者需要的是「親人性」的產品,既要生產製造功能的「普遍性」,又要設計創意內涵的「獨特性」,而不是冷冰冰的純科技化產品。

因此,產品價值也從過去追求「高科技」的品質,變成訴求「高感受」的品味,這也符合美學經濟的趨勢。因此,從高科技到高感受的思維,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也是未來的設計趨勢。

簡單而豐富:硬體簡單化,軟體豐富化


2013年新一代設計展,各校的展出作品各具特色,件件驚豔,令人目不暇給。要從3000多件的作品中,遴選5%的得獎作品,遺珠之憾在所難免。

但大部份的設計科系與學生,在乎的是有沒有得獎,創意的價值來自於設計思考的深度,得獎故然很好,沒得獎的設計,可能更前衛或更有創意。歷史上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有許多是當年非主流的「落選沙龍」展作品,這也是目前設計發展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目前的設計作品訴求,漸漸有「簡單而豐富:硬體簡單化,軟體豐富化」的傾向。

設計的目的在於改進人類生活品質,提昇社會的文化品味,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澈底改變了,簡單而豐富成為消費的核心價值。

蘋果公司的iPhone是最典型的簡單而豐富的感質商品,就硬體方面來說,iPhone並沒有新科技,但就內容方面來看,它則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未來的科技產品,將以「硬體簡單化,軟體豐富化」為基本理念,營造「簡單而豐富」的核心價值。

以科技為基礎,展現「硬體簡單化」,創造顧客心中所需要的感質商品,實現商品核心價值與獨特風格的「軟體豐富化」。

未來的設計必須回歸到人文美學的觀點,科技只是技術輔助的工具,不能用來主導產品設計。未來的設計乃是藝術、文化與科學的整合,用以解決社會的問題,並重新定位生活型態,最終設計的目的,在於形成生活文化,營造人性化的生活環境。


林榮泰
現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延伸閱讀:
想像力讓城市更美麗 台北市公廁設計競賽開跑
變形蟲為28日會員大會暖身
變形蟲訪群邦國際
 


註: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廠委託製造代工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廠委託設計製造代工
OBM: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自有品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