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1)數位相機產品越推越多,消費者可以輕易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打造品味生活。而哪些族群養成攝影上癮症,隨時用相機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並帶動商機?

圖/Blue Bubble@flickr

(Brain.com 2011-10-21) 過去,有些人習慣用筆寫下每天生活中的大小事。甚至將看電影、展覽或觀光景點的票根黏貼在日記本上,作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證據。如今,部落格、微網誌出現,除了文字以外,加上手機、相機隨時拍下各式各樣新鮮、有趣的圖片及影像解說,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我見 我拍 我記錄
根據東方線上E-ICP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發現,台灣民眾近一個月使用過手機照相功能從2007年18.5%上升至2011年35.0%,成長幅度近1倍左右。而家中擁有數位相機的比例從從2007年52.3%上升至2011年68.6%。表示不論是拍照行為還是相機擁有的情況漸漸普及,用影像來記錄生活的軌跡已經是一種常態,不管是遊記、食記或用手機在Facebook打卡配合照片,透過和親朋好友分享的過程,保留美好回憶以及證明自已的存在感。

為了能夠深入地認識這些「記錄證明存在」族群,東方線上調查符合「近一個月使用過行動電話的相機功能」、「個人擁有數位相機」、「13至64歲我有習慣保存有紀念價值的東西以供日後回憶」三項描述的族群。結果2,000位東方線上E-ICP消費者行銷資料庫受訪者中,共有335位符合條件。

這個族群以20至39歲女性白領上班族為主,大學專科以上學歷超過七成,個人月收入在2到4萬之間佔43.9%。他們喜愛嘗試不同風格的異國料理、喜歡逛街購物、國內旅行,是高流行、科技敏感度的一群。他們透過閱讀來獲得新知,從專業雜誌、達人部落格搜尋產品相關資訊,習慣依賴著科技產品來處理工作及生活瑣事。對於流行品味相當地堅持,不論穿著搭配,居家擺設及生活用品都有自己獨特見解,會去參觀藝文展覽及表演。

照相手機潛移默化了人們原本拍照的模式
2002至2003年之間,台灣第一支內建相機的行動電話發表,無名網誌、相簿等個人部落格興起,具備著科技商品平民化、生活化的意義象徵。科技創新的演進帶動了人們記錄生活型態的行為改變。從單純的文字發表,一直到「沒圖沒真相」的多媒體創作方式。儘管當時十幾萬畫素的照相手機無法與消費型數位相機相提並論,但是也對個人的拍照行為發揮了潛移默化的效用。特別是Sony Ericsson以照相功能推出的K系列手機,成功地替Cyber-shot建立廣大的消費者基礎。

T、Nex系列定位成功擄掠女性消費者市場
Cyber-shot是Sony數位相機的品牌,自1997年推出以自行開發的CCD感光元件,搭載德國卡爾 蔡司鏡頭的Cyber-shot F1,帶動Sony在消費型數位相機市場的成長。

2004年推出的Cyber-shot T1,以當時消費型數位相機最大的2.5吋螢幕及輕薄的機身作為消費者溝通的訴求。成為多數女性消費者推薦的數位相機入門機型。而T系列之所以受女性消費者青睞的原因,包含:
.輕薄、小巧的外型便於女性消費者攜帶、使用
.顏色多樣性符合女性消費者喜愛突顯個人品味的特性
.潛望式鏡頭配合滑蓋保護設計能降低鏡頭的損壞率
.微距拍攝能清楚記錄美食、生活小物的細枝末節
.觸碰式螢幕、微笑偵測、單色環繞及塗鴉等新系統與功能的加入,節省時間及繁瑣的後製處理

綜合以上原因:T系列在產品外型上符合「記錄證明存在」的個性,屬於個人獨特的時尚配件。而拍攝功能上又能滿足消費者時時刻刻想要記錄生活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到現在T系列依然是Sony持續拓展消費型數位相機版圖的重要成員。

另外相較於Canon、Nikon在DSLR的優勢,Sony Cyber-shot擁有縝密齊全的產品線,擄獲許多女性消費者,甚至連男性消費者也難以抵擋它的魅力。

用相機記錄生活就是一種無可自拔的癮
除了畫面的構圖之外,說穿了拍照就是捕捉瞬間的影像及光線。不過伴隨著數位相機技術不斷更新,內建的情境與功能讓每位喜愛生活的記錄者能輕鬆地拍出一張有感覺的好照片。不必讀完琳瑯滿目的攝影書,瀏覽google千萬筆的搜尋結果,人人都可以當記錄自己生活的攝影師。

而人們總存著一股向前進的動力,因為在記錄生活的創作上,開始學習攝影技巧、後製編排,陸續投資到數位相機等專業器材,陷入一種無可自拔的攝「癮」。好比目前眾家大廠,在未來數位相機攝影的技術與功能上互相較勁。全面且豐富、功能創新的機種結合專業形象,營造品牌價值,搭配符合潮流的工業設計,Sony Cyber-shot的成長絕非全靠運氣與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