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8)耕耘廣播廣告製作與媒體購買15年的瑞迪,在2011年搬了新家,並在5月27日舉行喬遷酒會。他們的新辦公室,玩弄哪些跟「聲音」有關的創意?
(Brain.com全民報新聞)2011年5月27日,從忠孝東路搬到東興路的瑞迪廣告新辦公室,花團錦簇,瑞迪董事長殷士偉,率領全公司的帥哥美女,在大門口一字排開,恭迎媒體、廣告界的大老、名流前來祝賀。廣播及政界名人趙少康興致盎然的一路參觀,直稱讚紅色的新辦公桌亮眼喜氣。廣告公會(TAAA)理事長、博上廣告董事長許益謙、台北市媒體代理商協會(MAA)理事長、媒體庫董事總經理程懷昌、台灣安吉斯集團總經理楊淑鈴、資深廣告人黃奇鏘等人,都到現場獻上祝福。
瑞迪是台灣專業的廣播廣告代理商,用聲音玩遊戲、為客戶製作吸引人的廣播廣告,正是瑞迪一直在做的事。殷士偉認為廣播雖是小眾媒體,卻充滿魅力,於是1996年成立瑞迪。曾在益華食品擔任企劃課長的經驗,讓他格外能掌握客戶需要,10年內就把一間小公司,擴張到一年營業額2億元的規模。
2011年瑞迪搭上民國百年的風潮,搬進位於台北市東興路、都市更新的精華地段,買下佔地近260坪辦公區,給同仁一個更寬闊、更能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目前瑞迪業務部共有50位同仁,依負責產業別再分為4個團隊;喬遷擴建後,希望未來能容納更多創意新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佈置之一,是瑞迪同仁暱稱為「大衛營」的休息區:紫紅配色的沙發,襯托出高貴舒適的氣氛;用磚塊拼貼出的壁爐,裡面放著貨真價實、同仁自己搬來的木柴;壁爐上方裱了框、整齊排放好的照片,秀出瑞迪成立15年來,殷士偉和同仁共同經歷的點點滴滴。這個「大衛營」不僅溫馨,命名更別具巧思──「大衛」是董事長殷士偉的英文名字,「營」則是「殷」的雙關。
從事廣播廣告企劃與購買的瑞迪,新家的佈置,也處處可見「聲音」的痕跡。走進殷士偉的辦公室,最惹人注目的,是角落的一個大行李箱:裡頭裝滿他歷年用過的手機,從早期機身長達25公分的「黑金剛」,到近期輕薄短小的手機,林林總總大約10來支;說明殷士偉不僅是個日新月異的科技人,也有著細膩、念舊的個性。連接辦公區與休息區的走廊,還有一個大玻璃櫃,展示殷士偉收藏的古早收音機,瑞迪的英文名稱「RADIO AD」,正是收音機(radio)的意思。
會議室以一簾水幕和辦公室相隔,兩側的樑柱分別寫上「不是好聲不出活」、「用聲音解放眼球」,展現廣播人的自信。開完會後,可以走到外面的吧台透透氣:窗外未來的台鐵文化園區預定地、都更景觀一覽無遺,天氣好時,甚至可以遠眺台北101。窗邊也貼心設有電腦插座,同仁最喜歡一邊討論提案,一邊欣賞美景、增添靈感。
連到了廁所,瑞迪也不忘展現巧思。男、女廁沒有明顯的文字標示,客人卻絕對不會走錯,因為女廁的門口掛了一隻高跟鞋,男廁則掛了一隻皮鞋。通往廁所的走廊密閉、幽暗,以簾幕和外界隔開,神祕的氛圍,其實是藝術家展示最新創作的藝廊,讓人步步都充滿探險的驚喜。喬遷之後,瑞迪辦公室的空間更為開闊,同仁的創意也更能天馬行空的發揮,他們未來在廣播這個媒體還會有什麼樣的創新突破?值得期待。
瑞迪廣告小檔案
.由殷士偉在1996年創立,公司的英文名字「RADIO AD」,正是廣播的意思,2011年同仁人數超過50人。
.以「專業玩廣播」作為公司的中心思想,2010年為客戶製播2085支廣告,平均每天就有5到6支廣告播出。公司規模也從剛創業的200萬資本,擴充到2008年超過3億的營業額。
.近年服務客戶:甲山林廣告(美河市,城上城)、 寶路建設(台北灣)、 全家便利商店 、可樂旅遊、聲寶家電 、104人力銀行、 漢堡王 、中租迪和。
.2005年瑞迪獲動腦雜誌票選為台灣年度最佳廣告媒體服務公司,代表作品有「全家就是你家」、「天天都便宜,就在家樂福」、「0800-00-5438、我是聲寶」等。
殷士偉小檔案
.1990年於益華食品(現在的生活系列飲料)擔任企劃課長,1995年擔任愛迪爾傳播副總。
.1996年創立瑞迪廣告,從在大企業擔任行銷企劃,轉向為客戶製播廣告,從此對廣播發生興趣,目前是中廣「殷士偉的搜主意」主持人。
. 現任瑞迪廣告董事長、聲活工坊文化事業發行人、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監事。
.榮獲2002年第五屆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專業經理人菁英獎、亞洲週刊2002年華人企業家大獎。
.育有兩子,第二個兒子剛於2011年出生。

▲有著美式壁爐的溫馨「大衛營區」,是瑞迪同仁休息放鬆的好所在。

▲知名媒體人趙少康專注參觀瑞迪新居

▲櫥櫃裡滿是殷士偉收藏的古董收音機,瑞迪的英文名稱,也正是「RADIO AD」,和公司從事廣播廣告的專業相呼應。

▲殷士偉的董事長辦公室,充滿禪風。

▲辦公室裡最搶眼的,是這盒殷士偉歷年來用過的手機。

▲瑞迪的錄音室外,用暗房洗照片時使用的木夾,夾著明星錄音時候的照片,很有特色。

▲瑞迪董事長殷士偉(左),與前來祝賀的動腦雜誌發行人吳進生(右)合影。
(本文圖片皆由林子翔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