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4)【創新策略】高價、看似瞄準高消費族群的商品,為什麼可以長期霸佔銷售排行榜?如何讓病毒影片百試不厭,反而成了消費者看到必點擊的連續型行銷?

圖/取自Youtube
(Brain.com 2011-04-14)聽過我演講的人,就知道我很喜歡講Blendtec 的故事。他們的果汁機(或稱食物調理機)一台定價600美金(約合新台幣18,000元),比競爭對手的貴3到5倍,沒有花任何預算在電視、平面、或是戶外廣告上面,也不走電視購物路線。這樣的定位,如果用傳統的市場學去看,應該是一家針對金字塔尖端高消費族群,量少利潤高,利基市場走向的公司。

但事實不然,如果你打開Amazon的果汁機銷售排行榜,Blendtec是長期佔據銷量排行榜的冠軍。



這在傳統的市場學上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個超高單價產品,不靠一毛廣告預算就能夠賣得比低單價、入門級的產品好,這怎麼可能?但Blendtec證明這是可能的。而研究他們為什麼能創造這樣的奇蹟,說穿了也沒什麼,靠得不是別的,就是我們最熟悉的網路、新媒體、社群媒體,然後最關鍵的──病毒影片(viral videos)。

怎麼樣的病毒影片?我相信大家可能都看過,不過今天我們還是來看看他們的最新力作 Will it Blend? – iPad 2:
 


很白癡吧?不過更重要的是,這支影片才上傳15天,就已經累積了將近100萬次的收看。沒錯,就是這樣的影片,特別受到網友的喜歡,所以只要Blendtec一有新作,就會立刻被分享到社群媒體,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短短的時間就傳遍街頭巷尾,所以被稱為「病毒影片」。事實上,Blendtec從四年前開始拍這樣的作品,至今已經累積了106支影片、超過 1.5億人次收看,進而造就了他們果汁機賣座的神話。

不過這只是今天的開頭,話說前幾天,我的朋友、矽谷科技部落客 Robert Scoble 跑去訪問影片中的主角Blendtec 創辦人兼執行長Tom Dickson,請他聊聊Blendtec為何能夠如此成功的故事,裡面好多精彩的劇情,非常值得大家參考。(英文聽力不錯的人,我鼓勵你們去看看這個影片)下面,是我的一些重點整裡:

意外發現病毒影片的威力──Blendtec 本來是一個只有25個工程師,沒有任何行銷人員的公司。四年前他們終於請了一個小夥子來負責行銷,卻沒有給他任何預算。窮則變,這個小夥子跟Dickson拿了50美元(約合新台幣1,500元),去買了一些可樂、彈珠等等東西,做了一件實驗衣,然後拍了幾支用果汁機打碎這些東西的影片。五天之後,他們發現這是一個全壘打,這些影片居然得到了超過600萬人次的收看。

四年成長1,000%:更重要的是,過去四年,Blendtec 的業績上升足足有 10 倍,靠得全都是這一支支的病毒影片。

客戶自己會了解:Blendtec的主要競爭對手是Vitamax,他們的果汁機比較便宜知名,但是很容易壞,客戶(像是奶昔店),最後往往要花更多錢修理、換零件。但是Blendtec不採主動出擊,他們故意讓客戶去嚐嚐苦頭,最後才會了解為什麼他們應該要花3到5倍的價錢,買更耐久、更容易清理的 Blendtec。

意外做出強力刀片:Blendtec 超強力的專利噴射機翼造型刀片,當初開發出來的原因,竟然只是Dickson 想要嘗試新的容器大小,卻不知道刀片要做多長,所以把多餘的部分凹起來,結果意外發現了這樣的東西。所以你看,創新根本都是碰撞的結果,你就是要不斷嘗試,試各種不同的東西,總有一天被你試出個結果來。

全世界都會山寨,美國人也不例外:Dickson拿出Vitamax山寨的果汁機,不僅尺寸、大小、把手、刀片的形狀通通一樣,兩個甚至可以完美的相疊在一起。Dickson當初發明大尺寸容器和刀片的時候沒有留下書面研發記錄,但是他把所有的原型機都留了下來,所以Blendtec最後贏得了訴訟。當然這裡面還有專利的故事,但是我認為不適用於網路業。在網路業,保護自己的方法是找其他的進入門檻,和速度、速度、速度。

我希望這個故事能給大家一些啟示,也有認識到病毒影片的強大威力。相信我,那些大恐龍還有一陣子才會發現這個東西,在那之前,請你們好好的利用。加油!

(本文轉載自Mr. Jamie 看網路與創投──Blendtec 四年業績上升 1,000% 的秘密

作者小檔案:
Mr. Jamie 看網路與創投是一個寫給網路人和創業人的網誌,作者 Jamie (林之晨) 目前是 appWorks 創投的創辦人暨合夥人,正全力推動中文市場 Web 3.0 的發展,曾多次成功創業,於 99 年創辦中文知識管理第一品牌碩網資訊,06 年於紐約創立北美著名旅遊網站 Sosauce.com 及遊戲入口 Musegames.com,有完整創投經歷,曾先後服務於 HSS Ventures 以及 All Asia Partners,是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企管碩士 (MBA, NYU Stern) 和台灣大學化工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