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行銷人發現了女性商機、青少年商機,但有沒有看到「銀髮族商機」?他們其實不想服老,他們是全球消費者家裡的寶,他們需要更多的呵護和照料。到底該如何向「銀髮族」做行銷?

65歲以上的銀髮族,有著在生命結束前善待自己的渴望。(sxc.hu by meelin)
Brain.com 2009-09-11)銀髮族隨著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增長,而愈來愈多,他們渴望被行銷人真誠的對待。他們是台灣家庭的瑰寶,他們年齡雖然已經是65歲以上,但他們懷有豐富的人生智慧,在他們的身後,是不是也潛藏著龐大商機?

  在美國,年齡正值 65 歲以上的銀髮族,也就是「沉默的一代」(The Silent Generation)。這群 65 歲世代出生於 1925 ~ 1942 之間, 現正邁向人生另一里程碑——有錢有閒「金時族」前的第二次中年期。

  這個族群的處境非常特別:他們的父母多半深受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 所苦, 因而勤儉樸實;他們的子女很多是嬰兒潮世代,在和平的社會氛圍中長大,也擁有較好的經濟條件。65 歲世代不會像嬰兒潮子女一樣花錢如流水,但經歷了大半輩子被父母教導的節儉生活後,也有著在生命結束前好好對待自己的渴望。

  如何向他們做行銷 ?是現今行銷人的課題。以下集結了幾家向銀髮族行銷頗有心得的企業的建議。

1.
廣告代言人年齡的選擇

  六成 的65 歲世代認為他們比實際年齡年輕 : 有三分之一的 65~ 74 歲世代認為他們比實際年輕 10 ~ 19 歲, 甚至有六分之一的人認為他們比實際年輕 至少 20 歲。而且,78% 的65歲世代,甚至比61% 的 75 歲世代還不感到自己年華老去。

  對這群傳統數據顯示已屆定義上的老年,但卻自認一點兒也不老 (而且通常體能也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一代,行銷人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選擇廣告代言人。

  有一學派擁護廣告代言人應比 65 歲世代目標視聽眾年輕 10 ~12 歲。另一學派則是推崇完全不把年齡放在心上。這個學派認為, 重點是在廣告中如何呈現你對 65 歲世代生活型態和價值觀的了解,並使你的產品或服務,儘量和他們的生活產生關聯。一家美國芝加哥的行銷顧問公司建議, 多用「無齡」的行銷方式,必要時夾雜一點年輕10 ~ 12 歲的作法。

  另一家位於美國賓州的顧問公司則認為,重點不是代言人年齡如何呈現,而是如何在廣告中呈現出 65 歲世代的年輕與活力。活力與對生活的熱情才是關鍵。

  美商大都會人壽銀髮部門(Metlife Mature Market Institute) 的執行總監則認為,廣告呈現時應注意真實性:像一般消費者常在媒體上看到的「富裕老夫妻手牽手在海灘上漫步」場景,真實性有待商榷。另外,廣告中代言人如果看來太年輕,通常不會引起 65 歲世代的注意。這中間的拿捏需要很好的平衡感。最好是忠實呈現出該有的年紀,但強調劇中人充沛的體能與活力。

  當然,太過刻意地強調體能與活力也會落入陳腔濫調。例如,快樂騎著腳踏車的銀髮夫妻。銀髮族當然也會騎腳踏車,但不一定會夫妻一起騎。更不用提有多少銀髮族的另一半已不在人世。

  其實,台灣前半年常出現的銀髮善存廣告就是個不錯的廣告案例。劇中的爸爸並不和女兒同住,但女兒關心老爸的健康,購買善存送給他,使他的體能與活力比同年齡層的長輩還要好,廣告中的老爸騎完腳踏車回來後,還能輕而易舉將腳踏車抬上樓,並被鄰居稱讚有活力。

2.
與人產生關聯的重要性

  有超過八成的 65 歲世代表示,他們的社交活動與陪伴者通常是家人以外的人;而且超過六成的人很滿意目前他們的交友狀況。 

  一項去年由一家廣告公司執行的平面廣告調查發現,銀髮族大都不喜歡只有一個人的畫面,因為那暗示著孤獨;但是他們也不認為夫妻相依的畫面能真實刻畫出他們的生活,因為有為數眾多的銀髮族已失去他們的另一半。

  行銷人尤其要小心,對於任何流露出「你一定很寂寞, 我們可以幫助你」訊息的廣告,銀髮族都會被認為是在汙辱他們。
 
註:在你了解對銀髮族行銷,需要特別注重廣告代言人和內容呈現方式後,你還想知道和他們溝通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嗎?敬請期待「如何向銀髮族做行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