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用廣告點擊率(CTR)來計算網路廣告的成效嗎?雖然有許多廣告主仍在意網友對廣告的點擊率表現,但現在可以改以每個點選成本(CPC)做評估工具,可使廣告效益估算更加精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Brain.com 全民報新聞)2008年網路媒體變成行銷必備工具,不用再特別教育客戶為什麼用網路,而重在怎麼用,甚至更重視效益評估。聯廣網路行銷總監林建志提到,去年開始,雖然媒體整體預算縮減,但網路廣告在媒體運用占比上卻是提高的。運用網路媒體可以朝多面向角度切入,早期站在媒體切入角度,從媒體選擇面向教育客戶在預算分配上的重要;現在則朝多元行銷工具的應用角度,從市場面、策略面看,更可以直接扮演銷售、直效行銷的角色而顯得更專業。
CPC是優於CTR的評估指標
網路成為行銷必備工具,相形之下廣告效益評估也更被廣告主所重視。網路廣告評估指標包含了:CPM(Cost Per Millenarian,每千次曝光成本)、CTR(Click Through Rate,點擊率)、CPC(Cost Per Click,每個點選成本)、CPL(Cost Per Lead,每筆名單成本)、CPA(Cost Per Action每筆購買成本)。
林建志提到,在廣告評估效益上,廣告主最在意的是成本,總希望評估結果是花最少的錢獲得最大的效益。但是,評估指標當中唯一與預算無關的就是CTR,而它卻是現在廣告主評估效益時,一定會被拿出來討論的。CTR可以說數值高低反應了某種現象,但數字高是不是一定就好,數字低是不是一定就壞,還有很多討論空間;雖然,它可以代表網友對廣告的點選行為與意願,
但是這也跟版面位置的大小、明顯度與話題性有關。如果只著重在CTR的表現,反而容易將廣告做的太誇大,而吸引更多無效點擊。因此,CTR反而比較適合用來評估廣告創意表現。
如果以CPM來評估卻有無法保證一定會被曝光的疑慮,且評估條件變數大,只能在媒體自身的同一個版位上作過去、現在、未來的比較,而無法跨媒體評比。反而,在可以明確評估成本效益的指標裡,CPC是一個較為客觀的評估標準,以平均點選成本做客觀比較,可以準確的控制成本,並且不受預算多寡影響,對成本掌握較客觀,也因為外在影響變數較少而能夠作跨媒體的比較,相較於一般的網路廣告,較能預估成效。
小心!你的 99%網路廣告投資可能無效
林建志表示,多數的廣告主都陷於CTR的迷思,就台灣平均廣告點擊率是0.1%來說,如果為了追求高點擊率,而沒在素材上把品牌、商品或服務講清楚,看完廣告仍不會知道是誰在做廣告,就可以評論這樣的廣告99.9%是無效。
例如,一則廣告只寫著「按這裡就抽小筆電」,雖然小筆電真的是活動贈品,但在沒有廣告主logo的情況下,只是淪為幫小筆電打廣告,網友一樣不清楚好康的背後到底要賣什麼!即使結案報告時,這個版位的CTR高達1%,由於代表另外99%的曝光無人點選,即使活動頁面做得再有趣、生動活潑,網友不點選廣告,就完全不知道該廣告是誰花的錢投資。因此,可直接推論99%的廣告曝光投資是浪費的。
根據每年的調查顯示,影響CTR的因素,除了創意表現以外,吸引消費者點選廣告的誘因可能有抽獎、送贈品等等,但是吸引消費者點選廣告的主因,卻是來自於他們對這個產品有興趣。所以,廣告本身如果忽略了品牌宣傳的考量,只想透過創意包裝或贈品誘因提高廣告成效仍是有限。
林建志進一步提到,以CPM計價(依廣告曝光收費)的聯播網型態廣告,仍陷入廣告創意包裝決定點擊行為的迷思,但採用CPC計價的精準廣告聯播網型態是保證點擊數固定收費,能有效的預估成效,並且可以全方面接觸各種分眾族群網站。當然若在整體規劃時也進一步追蹤CPL(Cost Per Lead 不同媒體、版位別的名單成本;如果活動目的是收集名單)或CPA(Cost Per Action 不同媒體、版位別的成交或行動成本),就可更完整的評估廣告投資效益。
林建志表示,全台不分年齡的上網率超過70%,每10戶家庭有8戶擁有上網設備,其實你我都是網友!網路已經在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媒體,網友對於網路的生態已經愈趨清楚與成熟,所以,讓廣告回到更真實的方式呈現,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心和切中需求。
如果企業真的在乎真的有效果的廣告效益,不要再嘗試掛羊頭賣狗肉的贈品攻勢,或太過炫目花枝招展的創意表現吸引網友點擊廣告。因為,調查顯示,吸引網友點選廣告的主因來自於他對你的產品有興趣——是你賣的東西,而不是小摺或小筆電。如果對於把商品或服務放到第一線溝通沒有信心,應該是重新尋求吸引消費者的商品特點或是調整行銷組合,就可避免事後再檢討廣告成效不彰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