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7)促銷應該是短期的作法,不應該變成長期的策略,而且要針對特定的商品促銷,而不能全面下殺,否則,消費者也會習慣這種行銷方式而遞延和集中消費,而且原本該獲利的商品跟著犧牲利潤。

(文/溫慕垚)三月份是傳統的量販零售業淡季,多數業者都鳴金收兵,休養生息,準備五月以後再戰。今年家樂福以「來台25週年」的名義推出「週年慶」,花費5億新台幣促銷,希望透過精品家用集點、刮刮樂、滿千送百與價格促銷等四大集客武器,在3、4月淡季刺激買氣,帶動業績成長,主要競品大潤發與愛買則針對女性客群搶攻春季美妝市場。
   
家樂福的週年慶是10月,配合法國全球家樂福進行大規模促銷,3月的「台灣」週年慶則是淡季促銷,以民生必需品為主,跟10月以家電、3C、日用品為主的促銷商品區隔。
       
通路推出促銷活動,消費者當然歡迎,但促銷過了頭,就會讓消費者的購物行為產生慣性,變成沒有折扣就不買東西。記得多年前,百貨公司的促銷只有五月的母親節檔期和十月的週年慶檔期,但各百貨公司為了競爭,在不同月份都以不同的名目促銷,久而久之,消費者也習慣了這種促銷Tempo,反正常常有促銷,沒促銷時就當作逛街而不下手,等到促銷時才出手購買,對於各百貨公司而言,只是把全年的營收集中在促銷期,但營業總額卻未必能有成長。
       
促銷應該是短期的作法,不應該變成長期的策略,而且要針對特定的商品促銷,而不能全面下殺,否則,一旦促銷變成正常的行銷行為,消費者也會習慣這種行銷方式而遞延和集中消費,而且全面促銷的結果,也會導致原本該獲利的商品跟著犧牲利潤。

家樂福等量販店是「促銷」的常客,所以對促銷的運用有其一套原則,今年三月的促銷,是希望在淡季吸收其他通路的客源,以民生必需品為主,這類商品的消費者還不致於會因為等到促銷期才購買,所以應該會吸引到其他通路正常購買的消費者,甚至有些消費者會多買一些來囤積,但以全年的營收來看,淡季促銷所增加的量,與後續月份正常購買量提前消費(而且是利潤較低),是否是合適而可以年年操作的方法,則有待家樂福自己的算盤打打看了。
       
除了促銷的手法外,家樂福的促銷廣告則走「形象」,訴求「發現更多幸福新關係」,有別以往的「直接促銷」廣告,對促銷的效果而言,愈直接訴求「牛肉」的廣告,收效較快,家樂福的形象廣告,莫非想要以「形象」來跟競品區隔?
   
一般人對品牌的想法,就是要有感性的訴求,但事實上,品牌的價值在於消費者心中的「印象」,在筆者書中《這就是行銷﹣行銷金三角》將品牌定位訴求分為四種,每種都是可行的定位訴求,取決於要針對的目標對象的購買需求。



消費者對家樂福的印象,就如其Slogan「天天都便宜」,這個「理性價格」定位也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所以即使要經營「品牌」,也要跟品牌定位一致,除非家樂福開始要捨棄「低價」的定位,開始走上「價值」定位。但筆者認為,家樂福並沒有改變定位的理由和本錢,畢竟量販店就是以「價格」來滿足消費者需求,而且即使要打「價值」形象,也要先拿出「價值」所在(理性價值),「幸福關係」的支撐點在那裡,是這個定位能否成功改變消費者心中印象的關鍵,當消費者接受理性的價值點,未來才有機會轉成感性價值的訴求。
 
日前又有「雷神」巧克力的搶購風,除了媒體報導外,也有學者提出「飢餓行銷」的說法。雷神巧克力會成為熱門商品嗎?什麼又是飢餓行銷?下週跟各位讀者分享,也歡迎提出有興趣的行銷議題,讓筆者為您分享看法。(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歡迎加入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或瀏覽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 

博客來預購網址:本書銷售所得扣除成本將全數捐給社福團體,歡迎各界朋友一起讀好書,做好事。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家樂福若真的不走低價定位,對其銷售是否是正面的助益?
2. 你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作者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