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有多種電子閱讀器商品互相競爭,例如Kindle、Sony等,台灣的台達電也搶近這塊新興市場,讓消費者輕鬆帶著走,走到哪讀到哪。即使目前使用率還不普遍,但未來發展似乎前景可期。

未來電子閱讀器的發展可朝教育市場邁進。(digilife.beareyes.com.cn)
(Brain.com 2008-12-04)聖誕節到了,親友之間依西方人習慣要交換聖誕禮物,酷炫的手持電器應該在首選之列,像是智慧手機、 GPS 、 iPod、 iPhone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送電子閱讀器 (e-Reader)?業界知名顧問 Andrew Tribute 最近撰寫了一篇幽默的文章,以「聖誕老人會送給我電子閱讀器嗎」為題,對這個似熱又冷的閱讀工具,提出獨特的看法。

  電子閱讀器的商品有多種,在市場上相互競爭,主要的像是日本的 Sony 、荷蘭的 iRex 、美國的 Plastic Logic 、台灣的台達電、美國的 Amazon Kindle等。雖然沒有標準規格,但一般都輕巧可攜,讀者只要從書店下載電子書就可閱讀;而容量至少可儲存一百本,且使用電子紙技術,採取可見光照明,幾乎不耗能源。

  電子閱讀器和蘋果的 iPod 有些相似,都是從固定的銷售點,以專屬的資料格式,下載數位資訊,除了沒有版權的書籍,電子書的下載價格和印刷的紙本書大多相差無幾。電子閱讀器和 iPod 最大的區別在於,無法將儲存在閱讀器的電子書再傳送出去, iPod 則可把儲存的音樂藉由 PC 外傳。

  電子閱讀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有名的是美國報人 Roger Fidler ,他深信可以利用電子閱讀器看報紙,因此,利用三十餘年的時間,不遺餘力從事各種實驗,甚至用早期不成熟的電腦技術,製造電子報紙閱讀器。經多年在報社、教學之間轉換工作, Fidler 終於在 2004 年任職 Missouri 大學新聞學院時,發展名為 eMprint PDF 版電子報實驗,把當地報紙簡化,製作成雜誌的尺寸;同時和 Adobe 合作,專為這份電子報製作 PDF 的特別版本,讀者不必捲動畫面就能清晰閱讀字體。而畫面右邊有版別標籤,只要點選就可換版閱讀,操作起來方便且容易。當時, Fidler 有意把這一格式作為電子報紙的標準,但在2005 年實驗結束後卻不了了之,目前僅有極少數通訊刊物採用這一格式。

  除了 Fidler ,網路泡沫時期也有過一陣電子書熱,出現了多種彩色和黑白電子閱讀器,各書店也因應潮流,把一些暢銷書轉換成閱讀器格式,供讀者下載。而平板筆記本電腦的出現,更順理成章被認為電子閱讀器,可以提升電子書的銷售。但這些嘗試和努力都沒能成功。直到電子紙出現後,在技術上比以前更為先進,除了不耗能源、不必轉動機械,還可以使用很長一段時間;但唯一的缺陷是僅有單色,讀者想看到彩色電子紙,還得等上三到五年的發展。

  在眾多電子閱讀器中,最熱門的要算是 Amazon 的 Kindle 了。估計今年銷售數量將超過三十萬台,它的最大優勢就是使用便利:一是可直接從 Amazon 書店下載,二是藉用手機通路下載,不必透過電腦當媒介,隨時隨地按個鍵就能輕鬆下載,手機傳輸費用則包含在書價之內。根據各方面的統計,這兩年電子書的銷售,也確實受新型閱讀器的帶動,每年成倍數的成長。

  但 Andrew Tribute 在他的文章卻持相反看法,認為這些統計數字有虛張聲勢之嫌。這幾年電子書銷售增加固然屬實,但這是因為以前的技術不夠成熟,沒有真正可用的閱讀器。目前的成果,僅限於滿足熱衷新技術的電腦玩家。他反問,到底有多少人願意花一筆不小的費用,來買一台不好用的電子閱讀器、而捨棄容易使用的紙本書?又有多少人願意支付全額買一本電子書,不但不能和別人分享、也不能存放到自己的電腦以後再讀?另外,紙本書多有許多折扣,電子書似乎僅全價出售。

  不過,即使 Andrew Tribute 對電子閱讀器的使用和售價有許多疑慮,但他對電子閱讀器在適當的市場發展的潛力仍具信心,他預計明年初推出的 Plastic Logic 電子閱讀器就是好例子。 

  Plastic Logic
閱讀器有標準的信紙尺寸 (Letter Size),不是專為書本設計的,而是為工作使用的文件設計的,增加工作的便利。Plastic Logic能下載任何電子文件,包括書、報紙、雜誌,且在教育市場也具有很大的潛力。原因在於,學校使用的教科書不斷更新,如果學校和出版社達成協議,更新教科書不再印製紙本,而改放在網路上,讓學生用類似 Plastic Logic 閱讀器下載,勢必會改變目前教育出版的生態,紙本教科書也會因而減少。

  全球最大數位印書廠 Lightning Source 新任總裁 David Taylor 表示,電子書的出現,原意在讓紙本書減少,但諷刺的是紙本書卻不減反增。Andrew Tribute 也認為電子閱讀器並不會像 iPod 成為大眾消費品,因為書本的營運模式不同於音樂,但電子閱讀器會在另一個市場成功,只是不會在今年的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