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品牌大紅、產品熱賣,消費者洞察是最重要的關鍵。消費者身處多元媒體時代,接觸許多資訊,行銷人要如何尋找消費行為的線索?浩騰媒體的「消費脈絡」調查,涵括亞洲8大市場,分析四大消費型態和媒體接觸的關聯。
(Brain.com 台北 2008-10-20)新興媒體大行其道,讓許多廣告主不得不分配預算,想從網路、手機等媒體廣告中獲得效益,但OMD浩騰媒體調查卻顯示,儘管新興媒體大肆流行,並且成功激發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但平面與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對大部分的產品類別,仍較能挑起大眾的購買慾望。這當中,到底有什麼不同的消費者洞察?
根據OMD浩騰媒體所做的「消費脈絡」調查研究發現,亞洲地區有79%以上的受訪者表示,能激起購買慾望的還是以傳統大眾媒體的廣告為主,只有19%的受訪者是透過新興媒體(如:網路、手機、電子郵件、簡訊與多媒體簡訊等)引發購買動機。不過,網路觸及率已達98%以上的台灣,在15到24歲的人口中,就有多達 44% 民眾認為,新媒體確實能激起他們的購買興趣,比例是所有調查國家中最高,符合台灣廣告主逐漸將預算移轉到網路媒體的趨勢。
這項調查橫跨八個亞洲國家、12個城市,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台灣、菲律賓、泰國以及馬來西亞等國家、21 項產品類別,超過5000名消費者,年齡介於 15到 59 歲之間的消費者,暢談他們對各種產品與服務的購買經驗。仔細分析:購買時間、媒體,以及消費者對於產品和品牌的涉入程度,企圖釐清消費者的購買過程。
而「消費脈絡」調查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消費者的購物過程,會因為不同市場、不同產品類別、不同消費者而有所差異。例如:消費者購買金融商品要花費的時間將近四個月、汽機車是106天、隱形眼鏡只要8天、零食不到24小時,時間愈長,中間影響購買決策的因素愈多,因此行銷人員更該深入了解。
在媒體愈來愈多元、科技愈來愈發達的環境,消費者的購買過程到底有多複雜?「消費脈絡」則因此簡單區分成四種型態,分別是:簡短型(Quick)、曲折型(Winding)、漫長型(Long)、漫長曲折型(Long and Winding)簡短型的購物過程快速,且消費者可立即得到滿足,是一種衝動性購物,例如:購買零食、日常用品等低關心度產品時的購物型態。
曲折型,購物過程時間短,但是會涉及一些媒體接觸點,例如:女性消費者在購買護膚產品時,可能會受電視廣告、店頭陳列、產品DM、銷售人員等的影響。
漫長型,耗費時間較長,但是媒體接觸點較有限。例如:選擇購買手機或3C產品時,只會特定到網路相關的社群網站搜尋相關資訊及網友推薦,或是直接到店面尋求銷售人員的解說。
漫長曲折型,決定購物的時間不但長,而且會觸及到最多元的媒體。例如:買車除了會參考汽車雜誌、直接到展示中心,還會上網搜尋資訊或是詢問親朋好友的經驗等。
此外,調查中也將購買過程區分成六個階段,包括:激發欲望、考慮特質、功能、研究、比較價格、購買地點、購買。不同類別的產品,消費者花在不同階段的力氣與時間也大不相同。例如:要申辦信用卡的消費者,平均會利用51%的時間進行各家信用卡特質、功能不同的比較和研究;購買日常用品的消費者,則會花53%的時間在比較價格。
以上的數據分析,都在在說明消費者購物流程的日趨複雜,因此OMD浩騰媒體傳訊策略精萃亞洲總監翁順蘭認為,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與流程,只要釐清這些流程內的媒體接觸點,行銷人員就能更了解消費者的購買心理。更可協助行銷人員規劃媒體策略時,根據消費者的購買路徑與不同購買階段,選擇相關媒體,進行分配及投資,達到最佳的傳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