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風暴系列報導2】中國毒奶事件,許多台灣企業中箭落馬。日前,動腦報導過金車的主動與誠信,可視為典範;而也有面對危機不知所措,導致業績一落千丈的個案,例如,大潤發烘培產品。
(Brain.com 台北 2008-10-03)中國毒奶粉事件,在檢調單位的大規模檢測中,受影響範圍越滾越大。其中,大潤發自己烘培的麵包,被懷疑使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製造。大潤發的態度,從道歉、宣示沒有使用,到與進口商台威對質,最後承認使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再次道歉回收。這場公關危機的羅生門,大潤發最初堅持沒錯的態度,讓最終結局更顯難堪。這場商譽與消費者權益的戰爭,在公關應對上,大潤發究竟做錯了什麼?
一、低估了消費者的恐慌
毒奶粉事件,從九月上旬開始陸續曝光。對奶製品的消費信心,逐步下滑。當檢調單位調查剩下的毒奶粉,可能流向大潤發時,大潤發並未主動出擊,提早澄清。而是在被懷疑後,雖然道歉,但仍態度強硬,堅持採購的為「白美娜」,而非「三鹿」。似乎還沒搞清楚,對部份消費信心崩盤的消費者來說,在乎的不是「白美娜」,還是「三鹿」,而是產品安全,或不安全的問題。之後,在9月23日的聲明稿中表示,已"主動"將「白美娜」奶粉送檢,並未驗出三聚氰胺。但對消費者來說,檢調單位的合理懷疑,會比企業後來補上的聲明稿,可信度高了好幾倍。
加上在事件爆發之時,大潤發仍持續銷售烘培產品。即使受到檢調單位懷疑,仍堅持銷售的態度,給人漠視消費者健康的觀感。並且直到9月23日才主動將烘培及乳製產品,緊急送驗。即使產品全數合格,在消費者心中大潤發的信譽,已經大打折扣。當企業遇到危機中,應該在黃金24小時內立即回應,並停止銷售可疑商品的擔當,大潤發都慢了一步。
二、便宜也是錯?
量販店為了配合行政院平抑物價的政策,今年8月,推出10元平價麵包,也帶動烘培業績大幅成長。而早在毒奶爆發之前,就有新聞報導,坊間販售的麵包,如果低於市價太多,可能用的原物料不會太好。而大潤發的烘培產品,多以低價為訴求,「便宜從哪來?」或許消費者早懷疑用料不實。而毒奶爆發,印證了消費者內心長久以來的假設,讓量販店烘培區頓時冷冷清清。
三、自清態度與轉變
而在整個事件中,大潤發的態度,由「道歉,但堅持沒錯」,變成「就算有錯,也是進口商台威的錯」,到9月26日晚間,態度急轉直下,大潤發終於坦承使用被混充「三鹿奶粉」的「白美娜奶粉」。但檢方曾調查過部份大潤發員工,一部份烘培部的人員表示,曾經使用包裝上有鹿的奶粉,讓案情更不單純。
就態度上,大潤發或許可以學習蠻牛的危機處理。「蠻牛危機」最大的受害者「保力達」,第一步,就將自己定位在「無辜受害者」,下毒絕對是外力所致,但仍全面檢討生產流程,而非堅持企業本身沒錯。第二,即使,蠻牛被下毒手法拙劣,消費者可以從外觀辨識是否被下毒,但保力達還是立即回收下架,連同庫存產品一併銷毀,顯示企業誠意。整個過程,保力達在不到24小時內,把事情始末、處理方式到溝通態度,都清楚定位,讓下毒危機,變成單一事件,對商譽影響縮小。大部分受到毒奶粉所害的品牌,應該都是無辜的,但處理重點,並不是撇清責任、怪罪他人,而是積極處理、擔起責任。
四、與進口商的對質
「毒奶對不攏!大潤發、台威對質」9月26日電視媒體,以此標題報導大潤發毒奶粉後續發展。很多企業危機出現的時候,企業多選擇揪出罪魁禍首,但多數消費者想知道的,並不是出現有問題的產品是「誰的責任」,而是「誰會負起責任」。
當大潤發事件,進入與台威對質,把自己定位成不知情的客戶,已經有點為時過晚。因為檢調單位合理懷疑,如果不知情,為何會在事件爆發之前,就主動把剩餘「白美娜」奶粉退回給台威。除非知情,否則,邏輯上並不合理。
加上把責任推給合作夥伴,間接暗示大潤發選擇物料廠商不謹慎。就算台威進口商應該擔起絕大多數的責任,但對通路來說,對自己的商品沒有積極把關,沒有檢驗毒物的措施,就是流程上的疏失。無論如何,即使大潤發本身是受害者,也可以成為像金車一樣有膽識的受害者,對自己的消費者負責任。畢竟,消費者買到的是大潤發產品,而非台威產品。
五、自亂陣腳
危機處理原則,把企業該吐露給媒體的訊息,分成「一定要說」、「最好要說」,以及「最好不說」的訊息。面對龐大的輿論壓力,大潤發可能為了要自清,邀請電視媒體進入廚房拍攝,使用的奶粉為「白美娜」包裝。這的確是自清的方式之一,但前提是確定「白美娜」沒有問題。然而,最後由進口商台威承認,「白美娜」混充了有毒的「三鹿」牌奶粉等五種不同奶粉。當初,大潤發原本用來自清的「白美娜」,反而變成難以掩飾的錯誤。
面對大潤發危機,是否就是其他量販店的轉機呢?一位資深媒體人表示,不全然如此。當競爭品牌出現危機,企業要先看自己的銷售反應是提升,或是不升反降,才決定是否加碼媒體露出。例如,當必勝客出了問題,如果消費者對比薩產品的需求不變,照理說,達美樂的銷售量應該會上升。但就達美樂的觀察,銷售沒有明顯變化,就表示消費者對使用起司的比薩類產品,不只是對單一品牌沒信心,而是全面性的信心衰退、需求衰退。如果,這時候達美樂強打廣告,就是行銷資源上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