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1)當企業同時擁有兩個以上互為替代甚至是競爭的商品時,在行銷上往往會互相牽制,因為怕捧紅了A商品,卻造成B商品的銷售下滑,因此,常常不敢「輕舉妄動」,反而失去了行銷時機。

(文/溫慕垚)豆漿是中國人傳承已久的飲品,老一輩人的記憶中,豆漿配燒餅油條,就是一天的開始。但隨著飲食習慣西化漸盛,台灣的新生代,多以牛奶取代豆漿,即使牛奶不斷傳出負面的報導,也未能幫豆漿商品一舉攻上早餐桌上的主流地位。

統一為台灣最大的食品廠,旗下有高價的瑞穗鮮乳,跟味全的林鳳營鮮乳正在苦戰,統一鮮乳則與味全、光泉等平價鮮乳交戰,近來統一將早餐飲品戰場擴大到豆漿,強打統一陽光豆漿,並推出一支「豆漿正在改變世界的早餐」的廣告,企圖以豆漿來圍攻未能取得優勢的鮮乳市場。

牛奶與豆漿互為替代品,特別是在早餐桌上的競爭。過去的觀念是牛奶有助小朋友發育所需的營養,而且能補充鈣質,所以從奶粉到瓶裝鮮奶,為多數家中早餐上的飲料;近年來,牛奶頻傳對人體的負面影響(也可能是被操作的議題),加上健康養生的風氣日盛,豆漿逐漸獲得重視,甚至自製豆漿的豆漿機也隨之熱賣。對統一而言,此時打出豆漿的新廣告,應該是要隨著「豆漿熱」,將自家商品推上競爭舞台。

當企業同時擁有兩個以上互為替代甚至是競爭的商品時,在行銷上往往會互相牽制,因為怕捧紅了A商品,卻造成B商品的銷售下滑,因此,常常不敢「輕舉妄動」,反而失去了行銷時機。

上述的觀念是站在「生產者」角度的想法,認為消費者買A就不買B,但事實上,消費者的選擇不會只是一家的商品,他們還可以選擇別的品牌的C或D,當你怕自己的A打到B,殊不知因為沒有適時的行銷行動,讓原本可能會買A的消費者,不但沒去買A或B,反而去買別人家的C或D,結果是該提昇銷量的A沒提昇,怕被影響銷量的B一樣下滑。
   
正確的觀點應該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若自家的A商品更符合消費者需求,就要跟消費者訴求A,即使部份B的消費者轉買A,至少會把消費者留在自家品牌,但在BU制度下的利潤中心組織,就會因為內部利益衝突,而失去了對公司整體最大利益的商機。
   
統一在這一波強打豆漿,就不需要擔心會影響旗下牛奶商品的銷售,因為若消費者看到這波廣告而轉買豆漿,對統一也是成功,因為消費者可能來自原先購買統一牛奶的族群,也可能來自購買其他品牌的牛奶族群,統一都是最後的贏家。只是這波廣告訴求「豆漿正在改變世界的早餐」,企圖以多國家背景都在喝豆漿的畫面,來影響消費者的觀念,效果可能有限。
   
許多廣告會宣稱自己得了多少獎項,在國外的銷售成績多好,來加強台灣消費者的「信任感」。若已經是一個領導品牌,或是銷售量已經不錯的商品,用其他市場的銷售佳績來背書,可能會有強化效果(如Toyota),但若是一個原先銷售還在尋求突破的商品,必須要先讓消費者知道商品本身帶來的好處,消費者之所以還沒購買,並不是因為商品沒有得獎或是在國外賣得好不好,而是不知道自已花錢後會得到什麼效益。

統一若想一舉改變消費者早餐由牛奶改喝豆漿的觀念,要先了解為什麼一般消費者選擇牛奶而不是豆漿,是因為營養成份?還是口感味道?若能改變豆漿的口感,或是訴求豆漿對人體的好處,甚至在耳語傳播上跟牛奶的營養成份去比較,效果會大於僅用「世界觀念改變」的感性訴求來說服消費者。 
   

DeBeers在多年前的一支鑽石廣告「都是鑽石惹的禍」,讓人記憶深刻。日前,一家飲料廠商套用同樣的創意,但主角改為飲料商品,這種模仿異業多年前廣告的手法,是否能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下周再跟各位分享筆者的看法,也歡迎讀者提供想要了解的行銷議題,讓筆者為大家分享看法。(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用豆漿正在改變世界的早餐的說法,是否能說服現在以牛奶為主的消費者改買豆漿?
2. 你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作者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