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1)11月29日是台灣歷年規模最大一次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台北市長選舉更成為全台焦點。兩位明星候選人柯文哲、連勝文在媒體策略上,有哪些不同?效益又如何?

圖/翻攝自柯文哲粉絲團

(Brain.com 2014-11-21)隨消費者對網路依賴度的提升,政治及選舉相關活動也期盼能透過網路媒體與選民接近與溝通。

先進國家在網路媒體上的政治操作較普及,臺灣政治活動操作,也漸漸採取相對應的方式提升民眾對政治的關注度。如同今年上半年的太陽花學運,因示威核心多為年輕世代,較熟悉網路應用,不但多管道地傳遞學運即時現況,更使用社群平台呼籲支持者參與並募集物資,也透過群眾募資於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廣告,爭取國際間關注。因此,年輕人關注政治、社會的風氣漸盛。

2014年九合一選舉即將在11月29日到來,將選出選出11,114位地方公職人員,為臺灣歷年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

選舉的兩位候選人連勝文、柯文哲成為媒體新焦點,同樣身為政治素人的競選攻防是時下最熱的選舉議題。隨著選舉時間倒數,選舉話題愈來愈熱。

 本篇專題將先「爬梳」二位候選人在11月7日辯論會前的相關議題,分析辯論會的收視狀況,最後比較兩位臺北市市長候選人的媒體策略。





全台20歲以上收視人口約76萬人,關心度高
「2014台北市長候選人首場電視辯論會」在11月7日星期五晚上8:00~10:00在三立新聞台LIVE播出,由三立新聞總編輯陳雅琳擔任辯論主持人,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與無黨籍市長參選人柯文哲首次正面交鋒。

辯論賽分為四個階段:參選人申論、公民團體提問、交叉詰問、結論。整體收視平穩、轉台率低,觀眾大多都是從辯論賽開始直到結束完整收看,最高收視點落在公民提問與結論階段。

辯論賽才開始,其收視率就衝至3.73。這次市長辯論賽,推估全國20歲以上約有76萬人收看,相較2012年總統辯論會(最高收視1.4) ,顯現民眾對臺北市市長選舉呈現高度關心。



40歲以上族群收視最高,25-29歲次之
將觀眾分為5個族群,20-24歲首投族、25-29歲青年族、30-34歲熟齡族、35-39歲中堅族、40歲以上的定見族。以收視表現來看,以40歲以上的定見族收視最高;25-29歲次之,而30-34歲與35-39歲為中度關心。

依據不年齡在收視上的表現,可推測他們關注的議題各有不同。除了電視直播外,三立新聞網也有線上直播服務,讓無法收看電視的民眾在手機、電腦關心選情。



不分北、中、南,全台關心度皆高
將20歲以上觀眾分為北、中、南三區比較,北部收視明顯突出,但中南部的觀眾對這次辯論會的關心度也高;對照2012年總統大選辯論會時,南部收視最高為1,北部為1.5,最高為中部2.5。



競選話題帶動網路搜尋量成長
在了解兩位候選人的議題,以及辯論會當天收視之外,再透過Google Trends搜尋量來了解網友們在搜尋上的趨勢。

從今年9月至今,看到兩位候選人搜尋量逐漸攀升,也分別在某些議題發生時觀察到較高的搜尋量。

從議題上來看,連勝文在推出新廣告時都有熱絡的討論與搜尋,引起話題;而柯文哲則是在一般網路議題上的操作持續維持聲量,兩人的搜尋量也在11月7日的候選人辯論會當天達到高峰。



連勝文 全媒體運用,廣度最大化
運用電視(35%)與報紙(36%)廣告快速建立個人形象、知名度及溝通政見理念,廣告同時搭配使用網路影音聯播網、YouTube,補足年輕族群的收看頻次。

報紙媒體以政見素材為主,後期使用較具針對與攻擊性素材來降低主競爭對手的支持率。

雜誌媒體透過簡潔明確的廣告呈現加強形象度,並於閱讀率最高的壹週刊投放廣編與廣告藉以針對政見做深度溝通。

此次選舉活動網路媒體運用除透過網路影音素材溝通外,同時搭配關鍵字、手機聯播網、社群網站廣告。手機廣告更讓選民能直接透過廣告,將投票日期記在個人手機行事曆中,提醒選民去投票。





柯文哲 透過網路媒體讓話題自然發酵
• GQ專訪柯文哲「強者不屑說謊話」約12萬人按讚
• 天下雜誌「許長禮:我的同學柯文哲」約10萬人點閱
• 全民大悶鍋「悶鍋人物:柯文哲」YouTube點閱約7.5萬次
• 數位時代文章中,柯文哲提到「科技讓這場選戰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因為網路才讓政治素人有機會參選



重新定義選舉模式,實驗性質高
柯文哲推出卡牌遊戲《翻桌吧!溫蒂妮小姐》、《台北調,你來定調》CD、《公民獨木舟》三項募款專案及週邊募款小物,藉以募集選舉資金也造成網路話題擴散。

柯文哲臉書以形象與政見為主,另成立一個「KP青年實驗室粉絲團」,與年輕人溝通,並邀請年輕族群參加實體活動。

「柯文哲野生官網unlimited」開放官網API,供設計師與開發者依需求打造不同樣貌的官網,高度實驗性,讓與會者體驗開放資料的魅力。

網路媒體運用 操作方式截然不同
連勝文以投遞廣告涵蓋大部分網路媒體(手機、影音、新聞、搜尋引擎關鍵字、社群網站);柯文哲則是集中於內容溝通與實體活動,讓話題自然發酵,由民眾自動分享擴散出去。

從臉書觀察,柯文哲主力對年輕族群溝通,粉絲以25-34歲為主;連勝文臉書粉絲則以45-54歲為主。連勝文的官方網站以活動資訊、影片、花絮與網路流言終結者;並在網路上投入許多廣告;而柯多以創作內容與活動為主,較少著墨廣告。



這次台北市候選人辯論會受到高度關注與討論,4歲以上的平均收視率為3.57,20歲以上的選民收視率最高達4.62,超越總統大選辯論會。

網路直播一度因線上人數過多而造成斷線,也有民眾提供辯論會逐字稿,電視、網路的高熱度也反映在搜尋量的倍數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中南部的民眾與北部一樣關注辯論會;而25-29歲收視族群收視率更是高於30-40歲收視族群,顯示近年來政治議題開始被青年族群重視與關心。

透過觀察在媒體策略上,連勝文以一般全媒體的方式廣泛且高度曝光,每每推出新的廣告,不論正負面也有造成相當熱絡的討論度,而柯文哲則是較連勝文早從網路活動上開始執行擴散策略,並以內容創新與網路議題操作成功地獲得熱絡的討論,在辯論會後柯文哲即宣佈已獲得8,900萬募資,並關閉捐款帳戶。

由此可見兩位候選人在媒體操作的策略儘管十分不同,但確實引發討論熱度。然而隨著投票日的接近,在倒數的日子裡,兩位候選人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我們將持續追蹤,臺北市市長候選人媒體策略分析(後)將會在選舉後為各位揭曉。


※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凱絡媒體週報部落格


延伸閱讀:
從2014九合一選舉看行銷亮點(上)
從2014九合一選舉看行銷亮點(下)
九合一選舉的行銷觀察
2014選舉啟示錄:共震效應,瓦解國民黨
行銷絕不等於買廣告:柯文哲與連勝文之戰的行銷策略
YouTube影音行銷 候選人怎麼秀選舉創意
柯文哲、連勝文 媒體策略大比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