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很多品牌和廠商想在奧運熱中搶到商機,但要注意的是,熱門和被關注的不一定對大家都是商機,要看自己跟這些議題的關連性...

(圖片來源:Alexander Hassenstein/Getty Images)

(2021-08-18)為期17天的東京奧運於日前結束,日本在全球疫情未歇的情況下,挺住壓力辦完此次「延期」的奧運會,雖然沒有觀光客,也註定會是一屆賠錢的奧運會,但該有的舉辦水準都做的非常到位,其他像是8K攝影、多角度拍攝等,也都展現了日本的高科技,讓全球在疫情的威脅下,欣賞了一場高水準的體育盛會。

中華代表隊在這次的東奧中獲得2金4銀6銅,創下有史以來最好的奧運成績,在這17天的競賽中,筆者也觀察到台灣一些有趣的現象。

 

1、全民齊心:
台灣的民主造就了各種聲音齊發,在各種議題上,很難會有全民或各黨派一致的共識,每每體育賽事到來,就會形成台灣的「一言堂」,像是奧運這種全球最高等級的體育賽事,更是凝聚全民的向心力,不分黨派和階級,齊心為中華健兒加油,全民的心情都隨著代表隊的成績而起伏,這17天可以說是台灣最團結的17天。

這說明了當全民有一致的目標和「對手」時,就會讓所有人團結一致,但若沒有一致的目標或外在的對手,而把焦點放在內部,就會有權利爭奪和思想矛盾,若要台灣全民團結,各黨派意見一致,除了體育外,還有什麼事會讓大家形成共識一致對外呢?

2、大家都是體育專家:
當台灣全民都關心奧運話題時,就會發現所有的KOL和名嘴都變成體育專家,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節目或頻道來談論各種體育項目,連政論節目都變成是體育賽事分析,還蠻有趣的,也佩服這些名嘴和KOL這麼博學,只是不知道他們平常有沒有在運動,怎麼能說起運動時都頭頭是道。

當然,每個公眾人物或影響者都想透過奧運來抓住消費者的注意,但消費者對於奧運的消息來源眾多,是否需要這些非體育專業的「專家」們來分析和評論?

​所謂的「話題」並不是炒作或跟隨流行,而是思考是否與自己「有關」,如果一個社會關注的事件,與自己的專長和專業並沒有關心,那麼即使勉強攀附,也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會讓人覺得有東施效顰的感覺。

行銷的話題是為了要解決問題,如果只是看到一些社會關注的議題就來湊熱鬧,那也只會埋沒在眾多的聲音中,除非能找到跟自己相關的連結點,否則這樣的硬湊,只是自己滿足而已,不會產生共鳴和好感的累積。

3、代言和週邊商機:
穿金戴銀的選手,一時之間變成代言的熱門人選,但事實上,有許多選手的名字,相信是社會大眾在奧運前沒有聽過或關心的,因為奧運成績引起了注意,所以大家開始有了討論,但這樣的關注度,會隨著時間快速遞減,除非是本來就知名的選手,否則只能創造一時的熱度,更別說那些奧運週邊小物。

像是男雙金牌戰的那一個「in」,筆者也佩服有人立即想到商機來開發週邊商品,在那個當下,相信會引起許多人的購買意願,但隨著奧運熱度過去,第二波甚至第三波跟風的品牌和廠商,就得面臨關心度降低所帶來商品滯銷的結果,因為這些週邊商品只是奧運當下的「紀念」,當事過境遷,就失去其購買的衝動,如果不是第一波搶得商機的廠商,建議不要投入太多資源,以免不但沒沾到熱潮的邊,反而變成過時的商品。

奧運原本是一個舉辦地創造龐大商機的好機會,但受到疫情的影響,讓日本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明知道賠本卻還是得舉辦,但奧運畢竟是全球關注的運動賽事,很多品牌和廠商也想在奧運熱中搶到一些商機。

但要注意的事,熱門和被關注的不一定對大家都是商機,要看自己跟這些議題的關連性,如果是運動相關的品牌,或是跟「速度」、「機能」有關的品牌,自然可以去做連結,但如果自己的商品或服務跟運動根本連不上關心,那麼頂多在奧運期間分享些關注,就不用想會是一個長期可被自己使用的「商機」。


延伸了解
筆者的官方網站:「鑫創行銷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