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市場機制由供需組成,政府只有在影響國計民生的前提下才應將「看不見的黑手」伸入市場管制,就像疫情爆發初期,口罩嚴重不足,政府就必須出手干預市場,以免造成供需失調...

(圖:businesstoday.com.tw)

(2020-06-03)隨著台灣疫情緩和,政府也決定自6月1日起開放口罩自由買賣,除了每日仍由政府徵召購買800萬片口罩,以備第一線醫護人員和14天9片的實名制購買量外,其他的口罩產量都可以恢復市場機制自由買賣。

口罩自由買賣是不可不為的事,因為配合國家政策成立的口罩國家隊,為了儘快供應充足的口罩需求,產能不斷增加,當疫情趨緩,口罩的需求量下滑,如果還不開放口罩的自由買賣,待口罩供過於求,會造成口罩的價格大跌,對於支持政府政策的口罩國家隊來說並不公平。

 

當政府宣佈口罩自6月1日解禁後,民間開始有人擔心價格會上漲,而中華大學講座教授杜紫宸則在Facebook與網友對賭,口罩價格在開放兩週後,仍然不會變貴(也就是維持5元)。

杜教授的論點是,如果口罩的成本只有0.7元到1.3元,且政府實名制的口罩價格維持在5元,若口罩業者抬高價格,除非有特殊設計,否則不會有人要買高於5元的口罩,若口罩業者以低於5元的價格在市場銷售,就不會有人跟政府購買5元的口罩,因此,他認為口罩開放並不會造成口罩價格的變動。

而經濟部長沈榮津則表示,口罩開放自由販售後,市場價格會低於5元,原因也是因為政府仍控制實名制的價格在單片5元,此一說法引起口罩業者不滿,包括康那香、中衛和華新醫材等廠商紛紛表示,口罩的生產成本不斷提升,加上運輪和包裝成本,價格一定會超過5元。到底口罩自由販售後,價格多少才合理且有市場呢?

先說杜教授的論點,以口罩成本和政府仍控制基本訂價來斷言口罩售價不會超過5元(杜教授後來不斷修正其5元口罩的定義是台灣製造的,進口的口罩不算),沒有考量到廠商的運輸、加工、行銷等成本,而其把握跟經濟部長一樣,都是來自於政府控制的口罩只賣5元,廠商在市場上一旦售價高於5元,消費者怎麼會買?

但此一論點又沒有考慮到消費者買口罩,除了價格外,還有品牌、方便等需求,更何況每個消費者對於自己口罩「安全存量」的定義不同,若有消費者覺得兩週9片的口罩是不夠的,或是有預期心理未來的疫情會再爆發,就會造成市場上的口罩供不應求,那麼出現一片高於5元的口罩也是合理的事。

市場機制由供需組成,政府只有在影響國計民生的前提下才應將「看不見的黑手」伸入市場管制,就像疫情爆發初期,口罩嚴重不足,政府就必須出手干預市場,以免造成供需失調,讓口罩的分配不公平(自古以來執政的角色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定價5元也必定是政府與業者協商的結果,業者一定還有利潤,才願意配合政府不斷增加產能,所以也不用擔心業者虧本,至於業者說口罩原料上漲,即使為真,筆者也認為5元的售價還是有利潤,只是業者為了「漲價」而舖路,所以拿出成本上漲當藉口。

口罩售價高於5元合理嗎?當然合理,因為消費者的需求不全只有價格,所有認為口罩只能賣5元的專家學者,都只將消費者的需求建構在「價格」上,但不同價值觀與安全感的消費者,對於口罩價格的敏感度也不同。

以業者的觀點來看,仍配合政府生產的口罩售價已無法調整,如果自己賣到市場上的口罩還是不能超過5元,那又何必開放口罩自由販售,全由政府分配就好,既然回歸市場機制,就要了解市場是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會有不同的價格空間,一個知名品牌的口罩,售價如果跟沒聽過的品牌一樣,那也是一種不公平。

其實政府既然決定開放口罩自由販售,就不需要對價格有所置喙,市場機制本來就是自由訂價,至於訂價是高是低,自然會由市場中的消費者來決定。以開放的第一日來說,各大超商通路販售的口罩都有價差,也不乏高於5元的口罩出現,聰明的通路更拿口罩當集客和促銷的「工具」,吸引民眾上門消費。

若將口罩「市場」放大,全球其他國家對口罩的需求高於台灣的所在多有,台灣還有政府收購的每日800萬片「自然競爭」,口罩業者的目光應該不是放在台灣,而是整個海外市場,當台灣內部為了口罩是否該賣超過5元時,口罩廠商的外銷訂單應該才是其開放自由銷售下更大的收入來源。

口罩售價該超過5元嗎?當然應該,不然業者也不希望政府開放了。

溫慕垚專欄-新冠肺炎疫情相關閱讀
口罩售價該超過5元嗎?
台北車站大廳是否禁坐有什麼好討論的?
疫情後的行銷思維
防疫與經濟
武漢肺炎造成的市場大洗牌
大甲媽遶境該取消嗎?
武漢肺炎的機會財
只做對一半的口罩之亂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