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同樣是募資,同樣引起社會關注,但一個贏得美名,一個卻是發起人公開道歉並修正方向;其原因有二,一是台灣真是一個有愛心的社會,另一個則是募資本身的正當性不同。

(圖:zeczec.com)

(2020-04-13)近日有兩個募資新聞引起全台的注意,一個是來自義大利 ,在宜蘭羅東聖母醫院為台灣奉獻超過半世紀的呂若瑟神父,看到了家鄉義大利的疫情嚴重,缺乏醫療資源,忍不住向台灣社會求援,原本設定的募資期間是兩個星期,但短短六天,募款金額就超過了新台幣1.5憶元,募款單位緊急喊停,感謝各界的愛心善舉,並呼籲民眾把愛心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另一個募資則是由網紅阿滴和知名設計師聶永真等人,結合募資平台嘖嘖,對WHO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在4月9日針對台灣的不友善發言,要募資新台幣400萬元,在紐約時報刊登「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還擊譚德塞的發言,同時設計六種不同的募資金額,代表六種不同意義,短短九小時即達標,募款金額將近2,000萬元,但阿滴卻公開致歉,表示自己不該代表全台灣書寫公開信⋯⋯。

 

同樣是募資,同樣地引起社會關注,但一個是贏得美名,捐款還是源源不絕,一個卻是發起人公開道歉,並修正方向。

義大利神父的募資,坦白說與台灣本身的關聯度不高,阿滴等人為台灣發聲而募資,看似更應該引起台灣民眾的支持,但為什麼前者的過程充滿正向,且不用透過募資平台,善款金額不斷飆升,後者經過設計,且透過募資平台集資,過程卻充滿爭議。其原因有二,一個是台灣真的是一個有愛心的社會,另一個則是募資本身的正當性不同。

呂若瑟神父來台奉獻一生,把台灣當成是另一個故鄉,當自己的家鄉有難,向台灣民眾募集愛心,超過二萬筆的善心捐款,其中包括受過神父照顧的民眾,也有許多是看到呂若瑟神父的故事而感動捐款,這些捐款人的目的是回報神父一生奉獻給台灣的愛心,希望神父回饋故鄉的心願能夠達成,是一種無形的奉獻,不求回報。

阿滴等人發起的募資,是為了台灣發聲,回應WHO秘書長對台灣的不友善發言,同樣吸引超過2萬人擁踴支持,這些支持是出於熱愛台灣這片土地,但對於如何表現,卻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例如一開始阿滴用「Attack」來表達台灣的憤怒,就有人覺得不妥,而後卡神楊蕙如也發文批評,由民間人士發起的募資,不應該代表台灣。

阿滴也在聽到各界聲音後,發文道歉,除了修正用字,也表示不該「代表台灣」來發文。網路上的批評不見得全部有理,且批評的人也不見得有捐款,其實也不用太在意,但這件事突顯了兩個問題點,以致於失了正當性:

1、發文的「代表性」:
譚德塞點名台灣批評,政府上至總統,一直到外交部和防疫指揮官陳時中都立即予以回應,當台灣受到不正確的攻擊,政府的回應才有代表性和正當性,至於政府的聲明方式,是可以另外被討論(政府也曾花錢買廣告在國外宣傳台灣觀光)。

而在民間發起要在紐約時報刊登「台灣人寫給世界的一封信」,政府單位應該要思考政府的立場,並導引民間的力量用在對的地方,但外交部卻給予「高度肯定」,還說此舉透過民間人士及僑民的力量,讓國際人士聽到台灣海內外人民的心聲,效果可期,都是在鼓勵這次事件代表政府的立場。

就像阿滴自己在道歉聲明中所述,這個專案只能代表有集資的朋友,而不是全台灣的聲音;楊蕙如也在其文中說到,募到資金與其買一篇廣告,不如購買物資捐給需要的國家,倒是對的建議。

2、募資有目的但沒有「內容」:
如果在募資前就把要刊登的文章內容寫出來,結果就會不一樣,因為捐款者是針對要被刊出的內容而捐款,即使外界有人批評,因為刊登內容是捐款者「同意」的,就不會有現在那麼大的爭議,就像募資平台上的其他商品,讓資助者看到會得到的內容,就不會有預期落差的爭議。

台灣受到WHO秘書長的公開指控,的確是一個要對應的公關危機,但政府才有這個正當性能予以正式管道發表官方聲明。

在全球防疫期間,將資源用在對的地方,會比刊登廣告重要,阿滴等發起人是網路操作的能手,應該知道刊登紙媒的效果,以及刊登在紐約時報能得到多少「全球」回應,即使後來改稱要登在數位版,但效果還是有限,且在網路世界,不正確的批評,自然會有正反意見在網路上交錯,不是刊登自清聲明就能改變所有人的想法。

其實譚德塞在全球的評價已經很低,為了回應一個沒有說服力的WHO秘書長,要花大筆資源來刊登廣告,其目的和效果真的可以再重新思考,筆者肯定阿滴等人悍衛台灣聲名的出發點,但募集到的資源若能花在更有實際幫助的地方,對於台灣的名聲,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相關閱讀
群眾募資於《紐約時報》向世界發出訊息「TaiwanCanHelp」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