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號517期動腦雜誌)

從三月底,台灣公共電視台推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影集,引起觀眾廣泛迴響。扣弦的劇本、細膩的執導、亮麗的卡司、專業的行銷、豐厚的預算,讓台灣觀眾常引頸拭目熱情討論,為台劇帶來嶄新活力。

《我們與惡的距離》震撼力來自劇中人物及議題,反映台灣社會現實,面臨重大事件衝擊,一種無奈、無助、無解、無力的喊吶。劇情由兩年前一場槍殺事件破碎數個幸福家庭開始,時間過去,犯罪殺人動機一無所知,是否處死以還公道一無定論。

 

新聞工作者因小孩受害報導公正的掙扎;電視媒體為收視率僭越道德底線的矛盾;未審先判任意貼標籤社會輿論的偏見。社會悲愴,不止於突發事件現場,不僅於當事破碎家庭,延續擴大重演造成大眾心理創傷。

要伸張正義,什麼是正義?要主張公平,什麼樣的公平?不幸,我們的答案,常常視《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來決定。當我們與惡的距離遠時,可以理性、裝看不見、麻木。但當事件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與惡的距離近時,卻激烈要求立即正義,置真相不顧。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金鐘編劇呂蒔媛,對台灣社會議題向有深入琢磨,2010 年《牽紙鷂的手》客家電視劇講一群中輟生的故事獲金鐘獎。2015 年《出境事務所》探討多數人不願面對的死亡課題再獲金鐘獎。

這回她花了一年多時間田野調查訪問專家,探究無差別殺人案議題,藉《我們與惡的距離》來認識社會重大矚目事件參與者的角色及原因,以防範及療傷,建立同理心,去社會標籤化,如劇中殺人犯的媽媽,被追問時,她心酸地回答:「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若我們與惡的距離很遠,無法理解他們被社會唾棄被邊緣化的心酸,也無法聽見受傷害的呢喃。呂編劇說:我們若活在同溫層太久,就永遠不會想去瞭解那群跟我們意見不一樣的人。若不能去理解,大家不會被改變。愛與惡在一念之間。惟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時,以傾聽與對話,取代批判與對立,我們與愛的距離也最近了,這就實踐聖經說:「愛人如己。」


謝冠雄為台大管理學院GMBA 教授、新娘物語雜誌社董事長
曾任:亞太電信執行長、太平洋證券執行長、恩友愛心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