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2)在年初的消費電子展,「音控」成了熱門花俏,說一句「開電視」,電視機就打開;說一句「開燈」,屋子裡的電燈就亮了,依照這個趨勢,我們做的每件事,以後都能語音控制。

2019 CES 消費電子展,亞馬遜展出語音控制器Alexa的應用項目。(圖:cloudfront.net)

(2019-01-22)今年初的消費電子展(CES),「音控」(Voice Control)無疑成了熱門的花俏。

音控,用聲音來控制身邊的物品與周遭的環境,說一句「開電視」,電視機就打開;說一句「開燈」,屋子裡的電燈就亮了;上車前可以問油電夠不夠,在車裡可以問路。依照這個路子走下去,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以後都可以語音控制,反過來說,語音也控制了我們,不說話什麼都不會動,所以要說一句「把馬桶蓋打開!」

 

Google與亞馬遜(Amazon)是語音兩大玩家,Google Assistant與亞馬遜的Alexa,都有語音辨別功能,在大力推廣之下,許多用具透過WiFi跟語音連起來,就有了智慧。

設計廚具與衛浴的Kohler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智慧」產品,完全語音控制,落地鏡的電燈、廚房的水龍頭、浴缸放水、淋浴水量,當然更有價值8,000美元的智慧型馬桶,除了所有的馬桶功能,屋子的設計也十分考究,或教人流連忘返。


Kohler設計了價值$8,000美元的語音控制智慧型馬桶。(圖:Kohler)

這麼大費周章掀開馬桶蓋,也許覺得可笑,但這一趨勢看起來銳不可當,會有更多的設備跳上音控的列車。亞馬遜號稱已經有1億個Alexa音控產品賣出去了,Google更預測會有10億個Assistant音控產品售出。

家裡的電器與廚衛只是一部份,音控更進入我們每天開的汽車,問路、放音樂、聽新聞、遙控家裡的智慧裝置,甚至執行車內軟體的更新,這些功能,目前分別在BMW、福特、SEAT、Toyota/Lexus、Volkswagen等車出現,以後會更多。

約二十年前出現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的概念,意思是把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周遭範圍,無論是物件、還是事件,全連接在一起互動、取得資訊。多年來悄悄的發展,已經有相當的效果,現在音控打開了人機聯絡的最後一哩路,物聯網即將成為事實。

AI實業家李開復把這一現象稱為「OMO」(Online Merge of Offline),也就是把世界上的實體與數位結合。

我們周遭範圍的每一個物件,都是連接網路的一個點,用來擷取我們生活的資訊,他稱為AI的「第三波」。從全面瞭解我們的行為,來建構高度個人化的生活體驗。音控來的正是時候,每個人的每一句話都是資訊,都可用作AI演算,使生活更加順暢。

這些音控設備真能聽懂人說的話,可能讓大家疑慮,有人舉例,發音近似Alexa,如Texas,就可能喚醒Alexa,把家人談話透過網路傳給親友,讓人受到監視的感覺。但語音識別技術不斷進步,慢慢會減少這類困擾。

去年,OpenAI發展了一個不用人監控的機器學習技術,來訓練系統識別非結構資料,大幅度降低取得資料的成本,相對提升系統性能。Google也發展出不用人監控的演算法,來瞭解文句的意義。

當這些技術逐日成熟,機器會真正懂得我們說的意涵,舊有的實體與數位的介面即將過時,而全面的OMO世界即將來臨,是好、是壞,還很難說。我們真的要花大錢裝那麼花俏的馬桶?一位記者說,以後會有許多酷而無用的東西出現,除非中了樂透,否則他不會買。

作家Judith Shulevitz去年11月在《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發表文章《Alexa, Shoud We Trust You?》,說語音革命剛開始,Alexa今天是一個卑微的僕人,但不需多久,她可能就擴權成為教師、治療師、知己、線人。

她說這些音控公司要拓殖空間,不是星際的宇宙空間,而是你我每天的空間:居家、辦公室、車裡,不久的將來,你的電燈、冷氣機、電冰箱、咖啡壺、甚至廁所,都連到一個用語音控制的系統,而將家電製造商、App設計人、連同消費者,一齊鎖進一個特有經濟系統,正如同1990年代,微軟的作業系統拴住個人電腦。

Josh Golin是「無商業廣告童年」組織的執行長,對居家音控的普及表示憂心,孩子是不是因為覺得好玩、甚至依靠,反而使音控成為變相的商業廣告?她說不要讓孩子把Alexa看成朋友,形成親密附著關係。世界正在改變,父母要為孩子預備他們實際生活的世界,要教他們舊的事情、像是良好的教養,也要教他們新的事情,像是AI的真相。

Josh Golin說,辨認人類與機器不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因為AI越來越潤侵到我們的生活。

「Alexa,把馬桶沖乾淨!」


本文取材自2019年1月20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84)」:Alexa,把馬桶蓋掀開!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