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7)AI,人工智慧,令人興奮也教人愉快。一個貼身服務的APP,背後有AI支撐,能為你訂機票、訂餐廳、處理電子郵件,排行事曆,但這些都是真的嗎?你未曾想過,這可能是真人在幕後操作,假裝是AI學著人類的服務。

(2018-07-17)AI,人工智慧,令人興奮也教人愉快,因為機器居然做的跟人一樣,甚至比人做的更好。

一個貼身服務的APP,背後有AI支撐,能為你訂機票、訂餐廳、處理電子郵件,排行事曆、安排會議,有時候還會提醒你天氣不好要留意,語調堅定又帶人性,大家稱讚不已,說比真人服務還貼切。

 

但這些都是真的嗎?據彭博社一篇報導,這可能是真人在幕後操作,假裝是AI學著人類的服務。

這算是造假嗎?服務不假,但不是AI,或說不全用AI,人機介面像跟人對話可能是用AI技術,但服務工作則由人去做,做好了再透過AI對話介面完成,所以是借用AI外殼的仿冒(Pseudo)品。

週前,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說Google一年前已經不再掃描用戶的郵件,來用作個人化廣告的內容,但仍允許上百家軟體公司掃描數以億計的用戶郵件,其中一家郵件服務公司eDataSource的工程師,偶而會瀏覽一些郵件來增進AI的運算法。

另外,媒體也報導一家郵件服務軟體公司Edison,AI工程師為了提升回應顧客的機智,也閱讀顧客的郵件找靈感。

去年年底,帳單處理公司Expensify用智慧掃描技術,掃描出差旅行的收據,然後整理出一份乾淨的出差費清單,用來報公帳。不料被人發現,這家公司居然把客戶的收據在亞馬遜的線上人力市場Mechanical Turk公佈,以很低的費用雇用人力把收據資料輸入系統。收據是個人資料,姓名、地址、信用卡號、消費細節,有誰會願意讓不相干的人瀏覽?

AI處理文件,掃描後擷取相關內容,做整理的服務工作,大家本著一種誠信把文件交給AI,因為知道AI不會窺竊隱私。但由人扮演AI,經閱讀後處理,隱私就可能完全洩漏,尤其是公司多半不會在隱私政策告訴用戶會有「人類」來看你的文件。這些事件會不會引發隱私權爭議,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文件處理公司ReadMe執行長Gregory Koberger說,用人力可以跳過技術與發展的負擔,運作雖然不會擴大,但能讓你跳過早期的困難做一些建構,他說他自己就是從假AI走過來的,因為人類參與AI原型(Prototyping)的製作是必要的。

他還在推特幽默的推文新創AI公司的方法,先雇用一群低薪的人做AI的工作,再假裝這些工作是AI模仿人類智慧做出來的。然後等待有人發明真的AI出現。

發展AI需大量資料,並不容易,是否有夠大的市場值得投資,更需要考慮,那是不是先從風險小的假冒開始?大公司也會用人力協助AI的運作,像臉書的個人助理「M」,也曾用人力支援。

AI要完全自動運轉並不容易,有時用人力輔助反能更增加效果,這也是近來「人在圈子打轉」(Human in the loop)的概念,不過這與暗地由人扮演AI的冒牌貨不同。

跨國顧問公司麥肯錫估計,單就2006年的AI外國投資高達80-120億美元,許多產品談不上AI的新創公司,也趕來湊熱鬧,矽谷的創投資金投在假AI的也很普遍,有人會編造故事,把產品加上AI兩個字吸引資金。柏克萊加州大學Stewart Russell教授說,他所讀到關於AI的資訊,有80%是錯的,也正是這樣對AI的誤解,促成了假AI的出現。

那到底什麼是真的AI,定義似並不明確,通常與「電腦輔助」及「自動化」混淆。電腦輔助已經普遍到日常生活,大家都懂,但未必是 AI。自動化,許多設備或作業自動運轉,如果是按著事先設計好的程序運作,也不算是AI。

AI是經過龐大資料機器學習的結果,能處理意想不到的狀況,如果沒有資料、沒有機器學習的模型、沒經過反覆的實驗,就不是真的AI。

創意設計家Idris Mootee說,假AI是違反市場倫理的不成熟技術,或許也是一種答案,但缺乏真實的競爭力,市場會漸漸瞭解真AI的能力,假產品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本文取材自2018年7月13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57)」:由人扮演的假AI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與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