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號497期動腦雜誌)2017年是張治亞在李奧貝納服務的第10年,從業務起家的他,廣告生涯過了三分之一,才走進策略(planner),身為李奧貝納管理階層的一員,張治亞對台灣創意產業有何看法?

「工作的本質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因為『人』的複雜因素,介入其中」張治亞說,入行20多年至今,即便已成為核心經理團隊的一員,他仍保有一貫的初衷,更期待廣告產業能為台灣社會,產生示範性的作用。 ......

 

穿著Polo衫搭配牛仔褲的張治亞,帶著一張寫滿筆記的訪綱走進會議室,準備接受專訪,看似輕盈卻已有萬全準備,這樣的態度不只落實在他的工作,也反映出他對個人生活的重視;張治亞給人嚴肅拘謹的第一印象,隨著訪談進行,風趣且自信的談吐,可以毫不保留地感受到他的積極。

無論產業,「人」一直是最不可控的因素之一,對工作有著高度熱忱的張治亞認為,丟掉這項因素,回歸本質,其實任何事情都不難處理,「因為只要你喜歡工作,就會想辦法去找答案。」  

張治亞還沒退伍時,就已經順利考進智威湯遜,從業務角色開啟廣告生涯的他,走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後,才轉換為「策略」(planner)的身份;一眨眼,20年時間過去了,張治亞感嘆地表示,台灣廣告產業絕大多數的人,只專注經營個人榮光,而不顧及整體產業生態的發展,無法真正影響年輕一代,讓新鮮人對廣告失去熱情。

李奧貝納的第十年,身兼人資長的張治亞,也非常認同集團與各校系的產學合作,已陸續在中原大學、政治大學和文化大學開課;他表示,李奧貝納對於校園內的課程設計不馬虎,將每堂課、每個學分都視為客戶,以最嚴謹的態度準備每一份教材。

張治亞直言,代理商主力幾乎都放在客戶身上,鮮少有額外的時間能接外務,但只要李奧貝納答應了,就不會只是拿案例到課堂分享,不僅要帶給學生最新、最正確的策略思考、創意啟發,更重要的是,傳遞真實的職場環境、工作內容,甚至是職前的態度培養。

「凡是被我指派擔任講師的夥伴,每一個都很緊張,因為他們必須把所有教材讓我審閱,才能走進校園授課。」張治亞說。

他也建議所有新鮮人,無論科系,都應該自己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也能進一步想想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將來投入職場後,就會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對路途上的犧牲與交換,便不會有強烈的失落感。

這就是為什麼,張治亞從事廣告工作到現在,還能懷有高度熱情、不被擊潰的關鍵。

貼近品牌核心 客戶行銷端的延伸

行銷傳播領域,包含廣告、媒體、數位、公關等專業,而張治亞認為,創意代理商(廣告公司)不可諱言的,最能夠接近和理解客戶品牌的核心。

張治亞指出,智威湯遜是最早將策略(planner)的角色,擺進廣告公司的組織系統中,為的是希望能解決業務(account)身上的繁雜工作,特別切割出「策略」,在公司內部專心思考、服務客戶。

「其實,策略不那麼像廣告人,絕大部份的工作都是在做行銷(marketing)」,包含市場洞察、產業評估、消費者行為等面向,都是交由策略來負責,可以說是客戶行銷端的延伸。

很多時候,張治亞和團隊都是直接和客戶端的行銷人員溝通,協助品牌達成目標;他笑說,有時候和客戶討論完簡報內容(brief),回到公司再自己寫brief給自己,從市場到消費族群的觀察,為的是將冷冰冰的數據、洞察,轉換成讓創意有感的brief,進而發動創意工作。

就李奧貝納來說,策略工作可以分為兩部份:傳播(communication)和品牌(branding)。前者是一般大家所了解的行銷工作,後者則是透過集團內部資源,協助台灣中小企業主,從零開始,賦予品牌核心內容、內涵與價值,推動發展。

張治亞直言,在代理商組織中,策略屬於比較昂貴的資源,並非所有客戶都有這樣的需求;什麼時候,策略才派得上用場?以代理商的角度,會「戰略性」的將策略資源,放在某些特殊的客戶上,他提出4個時機點:

一、開創新客戶
二、客戶品牌營運出現危機
三、維繫與客戶間的穩定合作
四、協助業務經營客戶

由這4點不難看出策略在整體行銷環節中,有著「救火隊」的重要地位。

張治亞強調:「『說真話』是每個客戶投入策略預算時的期待,這也是我可以樂在工作的主要原因,」就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事情始末與事實,歸納出個人觀察,再和客戶理性地討論,「因為他們需要旁觀者,告訴他們看不到的事。」

面對數位浪潮來襲,創意代理商無不紛紛轉型;張治亞認為,影響的只是媒體運用的比例,策略的價值和意義始終不變。

他進一步說明,策略並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失去它的中性(neutral),無論身處怎樣的時代,一個品牌的建立,都必須有它獨特的靈魂和內涵,這就是策略的價值;「戰術」即執行層面,是迎向數位世代的主要挑戰,由於接觸顧客的方式多元,如何幫助客戶配置媒體運用的最佳比例,是策略討論時的思考方向。

將抽象的品牌主張,轉換為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是創意的工作,而若要有個打動人心的創意產出,前提是,要有讓創意有感的策略。張治亞表示,策略團隊和創意團隊要有滿分的默契,一起為客戶品牌嚴格品管,隨時掌握品牌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觀察、敏感是產業應具備的特質

「我們做久了,都可以當算命師了」張治亞笑著說,因為策略這個角色,必須對市場、產業、消費者特別敏感,而這也是行銷傳播產業工作者,所應具備的特質。

他將策略比擬為「口譯」的角色,一個橫跨理性與感性的身份,如何將冷靜的東西,翻譯成讓創意覺得有趣的事,細膩的觀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除了觀察,張治亞也不時提醒團隊夥伴,應該廣泛閱讀,不只是讀書,也包含電影和音樂;儘管網路改變了人們接收訊息的方式,他仍相信,閱讀完整的文章、長篇文章有其必要,因為閱讀能力的累積,能幫助一個人思考、表達,進而擁有更多智慧。

特別是策略工作,張治亞說:「我們沒辦法去體會其他人的人生,而閱讀、音樂、電影能有效的讓我們想像自己以外的人生經歷,就像我永遠不會理解懷孕女性分娩時,身體的感覺,只能透過這些方式,試想當中的感受。」

他建議,每個人都必須培養廣泛的興趣和嗜好,因為讓自己人生有「厚度」是件很重要的事;並分享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欲望社會》,科技日新月異,如今人們退休生活的時間很長,應該從此刻開始培養6個嗜好。

如何評斷是否準備妥當?張治亞說,書中提到的6個嗜好,有二項檢視標準:2個自己做、2個和伴侶做、2個和伴侶以外的朋友做,以及3個室內、3個室外。
那張治亞是否已準備好這6樣嗜好?「我有在準備!」他回答道,現在工作之餘,會彈鋼琴、練瑜珈、捏陶和潛水,有室內也有室外,可以看到他的「平衡」特質。

與個人生活正相關的工作效率

在行銷傳播產業中,很難將工作與個人時間「平衡得很好」;不過,在張治亞的職涯過程中,並沒有經歷「加班」,他說:「加班就失去了人生。」

張治亞認為,工作效率和個人對休閒生活(personal life)的重視程度,有很大的關聯。

他說明,一旦你認為工作是人生的全部,那你不需要追求效率,因為你能吃在公司、睡在公司、住在公司;反之,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時間很重要,下班時間一到,就必須離開公司,發展自己的生活,這時工作效率對你而言,才是重要。

即使張治亞已入行多年,他仍深信:「上班工作,是為了讓你有能力去體驗更豐富的人生,」所以他會在上班時間發揮最高的效率,全心全力投入工作,「因為我真的很不喜歡加班。」

多數人認為,加班是這個產業的常態,張治亞不以為然,並表示,廣告產業之所以日夜顛倒,是因為大家太因循苟且了,視加班為理所當然。

至於他通常幾點下班?張治亞說,從業務開始,便堅持六點半到七點之間,就會離開公司了;20多年來最晚離開公司,也不過是八點多。

為了扭轉夥伴對加班的既定印象,張治亞以身作則,所有會議絕不會安排在六點過後,即使和客戶的會議也一樣,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已經有能力影響團隊。

「身教」是最好的帶人哲學

身教,是張治亞帶領團隊夥伴前進的哲學。他深信,如果希望夥伴變成怎樣的人,自己就必須在他們面前是那樣的人;如果不希望夥伴變成的人,自己就一定不能那樣做,「所以身教很重要,說出的任何話都必須做到。」

如果說「身教」是李奧貝納集團的領導哲學,一點也不為過,張治亞所謂的「身教」,就是來自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暨大中華區總裁黃麗燕(Margaret)的思考。

張治亞直爽地說:「Margaret通常是公司裡,最製造麻煩的那個人;但她更是個特別的人。」

和黃麗燕奮戰多年的張治亞認為,製造麻煩其實是勇於創新,且願意承擔的表現;他更歸結出黃麗燕身上的兩種天賦:遠見、識人與懂人。

張治亞表示,Margaret很多突如其來的想法、點子,現在整體環境看來,或許覺得天方夜譚,不過三、五年過後,絕大部份都會一一被驗證;其次則是識人與懂人,她知道每個人不同的性格,能交付哪些不同的任務,更懂得將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

不僅如此,張治亞從黃麗燕身上還學到一件事。多數人都能明白「專心做好自己在乎的事情」,但在黃麗燕身上,他更進一步學會「很多事情沒辦法兼顧時,只好放下」。

業界遊戲規則:比稿

張治亞說,比稿不是李奧貝納喜歡做的事,因為客戶品牌的成功,才是李奧貝納的成功;李奧貝納幾乎都是年約客戶,對客戶人力比例的服務承諾,不能因為比稿而抽離,且比稿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非必要時,李奧貝納不會輕易加入。

「比稿是業界的遊戲規則,無所謂好或不好,只有要不要參加的選擇。」張治亞強調,務實的服務才是代理商所肩負的重任,李奧貝納不追求客戶量,只要能有認同彼此價值的客戶,就夠了。

是時候該拿回中華電信這個客戶!所以,李奧貝納2015年才全力參與中華電信的比稿,張治亞指出,為了這次比稿,李奧貝納全面了解電信產業、商業模式,以及掌握電信用戶行為趨勢,在時間壓縮的條件下,贏回客戶的支持與信任。

中華電信MOD《觀眾篇》由李奧貝納操刀,深受客戶、民眾肯定之外,也奪下韓國釜山國際廣告節佳作。張治亞表示,李奧貝納所有創意作品,都是「對人的觀察」,而人性(humankind)正是李奧貝納的核心(know-how)。

張治亞認為,比稿是廣告產業工作者都應該經歷的過程,但不能把它當常態;因為代理商的成績不在於服務多少客戶,而是應該站在客戶的立場,把事情做到最好,在營運上給予最真實的建議,「當客戶品牌長大了,我們也就跟著長大。」

台灣創意代理商只有兩種?

張治亞打趣地說:「其實台灣的創意代理商只有兩種,一種是李奧貝納,另一種則是非李奧貝納。」

因為李奧貝納走的路,和其他代理商截然不同,「即使外界把李奧貝納誤認為李奧納多,老實說我們並不是很在意,客戶品牌和客戶品牌的成績,才是我們唯一在意的事」張治亞說。

從這段話就能強烈感受到李奧貝納服務客戶的堅持,他們不喜歡站在幕前、不喜歡花時間販賣自己,對他們而言,客戶品牌永遠比自己品牌來得重要;張治亞表示,與其花時間曝光自己,倒不如趕緊思考如何幫助客戶品牌,因為創意作品的目的,是讓品牌、產品,被消費大眾記得,而不是代理商。

客戶品牌,就是李奧貝納這家創意代理商的唯一信仰(believe),也因為這樣的信仰,讓許多廣告從業人員獲得成就感,「雖然對多數人來說,李奧貝納只是就業過程中短短的一段過程與經歷,但是對於那些跟我們一樣有共同信仰的人來說,李奧貝納通常會是他們待過代理商中,待最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