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3)大數據的討論聲量持續居高不下,每個廣告主都想從民眾的生活足跡找商機,但對經營者來說,什麼樣的數據才有用?數據又能如何提升銷售業績?

(2015-12-03)一早起床,用手機打開Facebook,查看親朋好友的最新動態和新聞;通勤時,用行動裝置連上雲端,查看一天的行程;抵達公司後,打開電腦收發電子郵件、處理公務。

這可能是許多人一天開始的寫照,也顯示了萬物聯網的時代,民眾在生活上,已經無法離開電腦和各式行動裝置。作為一個行銷傳播人員,解析民眾在不同載具留下來的數據,並從中找出商機,變得愈來愈重要。但該如何找出數據背後的行銷關鍵呢?

由貝立德和《動腦》主辦的「第七屆 Big Media Data Era 數據紀元下的溝通策略」,12月2日下午在中油大樓國光廳盛大舉行,現場擠進了約750名關心數據行銷的品牌經營者、代理商,從各種數據,理解民眾的行為模式,並預測未來發展。

貝立德總經理盧炳勳表示,2015年許多重要論壇都在討論大數據;但在大數據浪潮下,身為廣告、媒體代理商的一員,又該如何用數據,協助客戶創造更多的生意機會,都是要經過數據精密地計算,才能完成精準的行銷策略。

台灣廣告主協會秘書長暨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認為,大數據只是了解客戶的眾多方法之一,最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大數據緊緊把客戶和消費者連結在一起,並在精準的時刻,即時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掌握關鍵 打破數據迷思
許多品牌經營者一聽到大數據,就會認為需要花很大預算、大數據是技術部門的事,同時懷疑大數據能為品牌帶來的實質效益。

但其實數據的應用持續在發展,大數據幫助品牌深入了解目標對象的一日生活圈,透過大數據分析,也讓我們更了解這個世界,不同族群生活樣貌。但是大數據真的是萬靈丹嗎?能完整呈現真實世界嗎?

貝立德媒體實驗室所長吳宗霖以紙牌屋為例,點破大家對大數據的迷思,紙牌屋是用大數據創造內容?還是只是用大數據來做行銷?若大數據那麼萬能,決定了內容的走向,那第二季的收視應該要和第一季相同才對。

大數據不等於全數據,品牌不能忽略統計的概念,並不是只要擁有龐大的資訊,就認為是精準確的數據,這是錯誤的觀念。

吳宗霖表示,數據分析最重要的事,是要回歸到最基本的核心,確認品牌基本需求、思考品牌的行銷目標是什麼,再找出各個行銷環節的關聯性,進行分析、改善。

透過溝通流程設計,了解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改變,尤其是被動心理和主動行為的轉換;而不是一昧只強調精準,這樣會迷失在數據中,只看短期利益,反而犧牲了長期的利益。

大數據若能確實的掌握,會有很多的可能性。吳宗霖提到,數位廣告也因為數據,可以開始從媒體購買,到對「正確族群」的購買;或是結合廣告點擊前的分析,和接觸廣告後的行為追蹤,更精準知道誰是適合的廣告投放對象;以及投放廣告端可以做到消費者對應行為分析,達到邏輯化、程式化、自動化,讓品牌和消費者行為可以相互對應。

品牌要懂得將數據簡化,萃取有用的資訊,找出核心精神。當品牌有了正確觀念、懂得實踐,才是真正掌握大數據。



貝立德總經理盧炳勳為這次「數據紀元下的溝通策略」活動開場,歡迎與會者的參與。 (Brain.com.tw/攝)



貝立德媒體實驗室所長吳宗霖,點出品牌對於數據的迷思與溝通應用。(Brain.com.tw/攝)

延伸閱讀:
解析生活足跡 數據時代下的策略溝通(中)
      
解析生活足跡 數據時代下的策略溝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