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6)解決問題要先確認問題,才能發現問題產生的關鍵,對症下藥的做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圖:Google圖片搜尋)

(2015-11-16)為了提振消費,挽救今年的GDP,行政院提出「消費提振措施」,範圍涵蓋「節能省水」、「數位生活」、「網購促銷」及「國民旅遊」等四大面向,並提出八大具體措施,包括補助購置節能、省水產品、小型農機具,補助固網寬頻升級、2G升速4G及2G換購4G手機,網路聯合行銷活動(愛shopping),及補助國人住宿遊園精采行等。

自11月7日起至明(2016)年2月29日前,購買相關產品或實際參與旅遊,均可享有相關補助優惠。

 

依行政院的計算,這次的補助措施將投入經費40.8億元,GDP約可增加新台幣154億元,但這次是採公私協力合作,以 「政府補助、企業加碼、全民共享」的原則,將過去幾年的節能補助再擴大範圍。

但補助一出,民間的反應似乎尚不熱烈,政府單位沒有特別的宣導,民間企業除了電信業和家電業有零星的宣傳外,並沒有像2009年的消費券那樣,引起全民的迴響。

回顧當年的消費券,同樣是由行政院主導,以發放消費券方案來促進景氣活絡,經立法院(國會)立法通過《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舉債新台幣858億元(以台灣總人口約2,300萬人,每人3,600元估算)的方式籌措財源編列特別預算。

原預估發放消費券可使2009年台灣的GDP增加約0.66~1%, 但最終消費券的投入對GDP增加363億元(舉債858億元),經建會自估消費券對於GDP的貢獻僅約0.28~0.43%,替代率達六至七成,也就是六成至七成的花費是用以購買本來就打算購入的項目,成果低於預期。

有了消費券的前車之鑑,此次消費補助雖然政府花費遠低於消費券,但能激起多少效果,實在令人擔心。一來是限制項目的購買,二來並沒有激起消費者「額外」購買動機的意願,效果預估將極其有限,只怕又只是讓本來就想要或需要購買商品的消費者賺到便宜,而且是由政府「補貼」既有的購買量給業者而已。

政府提振消費的立意雖佳,但沒有「看到」消費意願低落的原因,並不是買「特定」商品差了政府補助的2000元,而是在未來不明,經濟不振的情況下,民眾的消費自然會保守。

台灣的經濟已經沈寂多年,以台灣淺碟型經濟的情況下,要靠內需來提振消費是緣本求魚。

台灣的外貿依賴度高,若沒有國外市場來提高台灣產業的獲利機會,就不用說拿薪水的民眾能期望月「額外」的消費力發生了。民眾都對未來感到不安而不敢消費,政府要做的是解決民眾的不安,而不是花費公帑「引誘」民眾消費,根本的原因沒解決,任何治標的作法,都無法改善本質的問題。

解決問題要先確認問題,才能發現問題產生的關鍵,對症下藥的做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2009年的消費券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其背景是在全球經濟動盪下所引發的民眾不安,因此,以政府的立場來宣導及協助消費,倒也不能說是病急亂投醫,而且由於是不限品項的等同現金補助,全民及廠商都「覬覦」這塊「不花白不花」的補助,也讓台灣的消費券成為全球的「參考依據」。

但現今的經濟情況是台灣自身的產業危機,若沒有先了解台灣產業及對外貿易出了什麼問題,花再多錢擴大內需,都只是杯水車薪,而且不會有政府所想要的加乘效果。

衛生福利部為宣導食安機制,推出了「食安搜查線」的廣告和微電影,下週跟各位讀者分享,也歡迎讀者提供想要筆者分享的行銷話題。

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您認為政府今年推出的消費補助會有多大的效果?
  2. 你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作者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Facebook踴躍發表。

溫慕垚專欄相關閱讀
(2020-06-10)振興券真的能振興經濟嗎?
(2020-05-04)防疫與經濟
(2019-12-09)夜市抵用券與消費券的不同
(2015-11-16)消費提振措施與消費券的差異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