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室外天氣熱浪滾滾,室內特別是午後,總有種歲月靜好的閒暇,拿起手機平板,滑著資訊永遠不怕多只嫌不夠多的線上世界,已成了近幾年來的風潮享受;然而,像這樣子的數位風潮享受,是否在這個由科技主導20年所創造出的數位國度裡,究竟,品牌安全已向量化嚴重傾斜了多少?

無論全球或台灣,造假廣告氾濫至今已是一個尋常不過卻不能視而不見的議題。永無止盡的誇大流量、無中生有的可視率,明知有造假卻無從追究數據生成的結構,使得本該成為標竿的媒體數位變革,淪為一場笑貧(沒流量)不笑娼(沒內容)的生存遊戲。

 

針對造假所產生的產業危害,今年2月的IAB領導論壇上,聯合利華CMO Keith Weed在演講中多次直指企業的痛:「視品牌為命脈的廣告主,早已陷入信任危機;看似欣欣向榮的自媒體平台,其實恐將崩壞。」

為尋求解藥,稽核媒體聯盟(AAM, 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已於2017年公布一項研究報告,試圖對造假廣告的實際樣貌提出三個描述以就造假廣告之亂,對症下藥:

  1. 造假同時發生於偽造網站和合法網站
  2. 非法流量是生成造假廣告的根源
  3. 測量廣告造假僅可處理但無法極小化造假危害
     

行銷、代理商、出版商和技術供應商之間所形成的數位內容供應鏈,數據至上的量測思維,究竟是否能有效處理智慧物聯網(AIoT)時代下,以流量為核心的商業模式?科技媒體挾流量以令內容的遊戲潛規則,已把全媒體的運作拉入低層次的競爭,一夜崛起的網紅背後,有多少企業因此買單?有多少家媒代商揹上不如預期的黑鍋?甚至,賠上品牌商譽還換不回產品銷售成績單。

和去年憤怒、沉痛的寶僑家品(P&G)動作一致,聯合利華CMO Keith Weed已正式向臉書、谷歌、推特和亞馬遜等平台發出聲明,將不願意對無利於社會正向發展的社群平台購買任何廣告,拒絕在無法究責的制度上,進行品牌投資;因此,品牌對平台訴求有三:負責任的平台、負責任的內容、以及負責任的數位基礎。

走過一段寂靜歲月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傳媒稽核認證會(簡稱:ABC),不僅順應國際潮流,更是擁抱「數位為基底、智能製造為主體」新世代做準備,用行動催生以「社群參與、開放潔淨」為DNA特質的產業生態,團結一致地把漸漸消逝的信任贏回來,好嗎?


作者為中華民國傳媒稽核認證會董事執行長,歡迎連絡:官網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