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號503期動腦雜誌)

2月7日打開媒體、社群網站,排山倒海來的是2月6日深夜花蓮大地震災情,人心大慟。倒塌的房屋,悲慘的災民,勇敢的搜救人員,感人的故事,各界捐款,官員發放慰問金,討伐建商偷工減料,或是住戶店家改裝房舍造成危害,學者專家說明災害形成原因,以及預測還有更多料似的斷層地區令人擔憂,甚至直指若發生在台北盆地,將有4、5千戶倒塌,更不堪設想。

巧合的是兩年前2月6日台南永康大地震,而當年的市長賴清德現任行政院長,永康區的警分局長李西河現任花蓮市警局長,人們對於震災的巧合印象深刻。

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人物,每次天災人禍,彷彿都是台灣人第一次經歷的不幸,看新聞畫面、內容,有如套好的模板,每次填入不同的地名、人名、死傷人數、損失金額,一開始大家捐錢出力,感同身受,日子久了就淡忘了,大家等著下一次災難,一切行禮如儀。

這也難怪,台灣位於西太平洋島鏈中,歐亞、太平洋、菲律賓三大板塊交會處,地球46億年,台灣只花了短短300萬年,以平均每年4公分的速度自海底擠壓升起,其實地震、颱風是形塑台灣最大的自然力,在這塊土地上,不會有3年以上的平靜,從原住民,開台先民,到工業化的今天,台灣的天災地變給我們帶來無數次家破人亡,生離死別,是每個人必經的傷痛。

如果腦中一直記著痛,我們將寸步難行,我們選擇忘記,勇敢面對繼續的人生和未來的挑戰。

可是集體的遺忘,是最可怕的災難,我們沒有從過去的災難中學到教訓,一次又一次被相同的災難教訓著,為什麼斷層帶、土壤液化區、土石流潛勢區上還要蓋房子、學校?為何不遷離?眼睜睜看著下次災難再臨,更何況我們還有3座核電廠6座老舊的核子反應爐和上萬束核廢料就在斷層帶上。

忘記痛,對個人是好的,但是集體遺忘了共同的痛,則會醞釀出更大的集體災難,到時候也不能怨天尤人了。

作者為財團法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