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1)行銷工具的目的是打動目標對象,所以沒有一定要用的行銷工具,只有適合的行銷工具。口碑和廣告的目的不同,要先弄清楚自己要的是口碑還是廣告,再來決定要用什麼行銷工具。

圖取自Youtube

(文/溫慕垚)行銷的手法也有流行期,特別在網路行銷的時代,各種新的行銷工具及手法不斷出現,稍做炒作,就變成當時的行銷顯學,只是通常沒有多久,又有新的行銷手法出現,原本熱門的行銷工具就被打到冷宮。

回顧網路的行銷史,從最早的關鍵字行銷,到部落格行銷,再到社群行銷、臉書粉絲頁,一直到現在的微電影,都是行銷手法的當紅炸子雞。在前述行銷工具流行的時期,若你沒有拿來用,就顯得你不懂行銷?但真的有「一定要用」的行銷手法嗎?行銷手法之所以會流行,必定是有某成功案例,甚或是代理商發現一些新玩法,讓其他行銷人起效尤。但在網路時代,新的行銷手法是否會成功,以及是否會長久,還是取決於網路的特性及目標對象的喜好。

關鍵字行銷起源於關鍵字搜尋,由於入口網站的搜尋服務,加上網路的普及和便利,讓關鍵字搜尋的數量大幅增加,所以入口網站有了人流就想要錢流,開店做起關鍵字購買的行銷,加上各大品牌紛紛響應,甚至在電視及平面廣告上也放上關鍵字搜尋bar,一時之間,關鍵字行銷成為熱門工具。

但網友都很聰明,漸漸也知道在關鍵字搜尋頁面的最上方及右邊都是所謂的「廣告」,因此,點選率開始下滑,但多數廠商因為關鍵字是「點選才付費」,所以還是會採取這種投資,只是要用什麼關鍵字?要花多少預算?都是一門學問。(關鍵字行銷必須要用預算控管,否則點選次數超過預算就會超支)

部落格行銷起源於網路的傳播力,加上一些圖文部落客的崛起,一時之間讓行銷人趨之若鶩,甚至成立企業部落格,但隨著部落客的商業色彩漸重,以及個人部落格的普及,部落格行銷已成為非主流的行銷手法。

社群行銷的興起,應是近年來行銷工具的重大突破,從過去的B to C行銷,變成了C to C的行銷新趨勢。各種專業社群網站如mobile 01、巴哈姆特等,主導了網路的討論,各企業為了響應這股討論潮,寫手的置入也成為常態;而後,Facebook臉書造成了全球網路行銷的新風潮,現在幾乎每個企業都想經營自己的紛絲頁,但要從粉絲頁得到什麼效果?以及如何去操作?卻是企業粉絲頁難解的習題。粉絲數只是假象,如何讓粉絲願意幫忙把訊息傳出去才是重點。但企業常犯一個錯誤,把太多的商業色彩加在粉絲頁中,試想,身為一個臉書使用者,你會沒事把企業的商業訊息傳給朋友嗎?除非是一些促銷折扣的訊息,這也是唯有像7-11這種活動特多的品牌,才能名列粉絲頁排行榜。花了幾十萬做了一個臉書活動所得到的回應,還不如一位女明星在自己粉絲頁po的一句話,企業真該想想到底是為了什麼要經營粉絲頁。已經陸續有些企業開始發覺臉書行銷沒有像臉書本身那麼有效,而臉書也開始在找新的行銷商業模式,臉書該如何使用?相信也會是未來會發生變化的行銷工具之一。

最後來談談微電影。其實微電影並不新,以前的長篇廣告都可以叫微電影,只是網路發達,加上電視廣告費用太高,所以許多行銷人假微電影之名,把長篇廣告放在網路上,希望能被自然傳播,就叫作微電影行銷。當年薇閣汽車旅館的微電影,算是近年來的代表,其重點不是把薇閣拍的多麼神奇,而是把一個話題給傳播出去。但現在的微電影,多不過是一支支長篇的廣告,太著墨於商品力的呈現,弱化了故事本身的傳播價值,對觀眾而言,感動力下降,自然不會幫忙傳播。即使微電影的製作費用遠低於一支電視廣告,但一支只為了放在Youtube而不會被轉載的微電影,再低的製作費用也是浪費。

行銷手法就像是蛋塔,珍珠奶茶等曾流行一時的食品一樣,不會是所有人都喜歡,所以最後會回歸市場面,真正的目標對象才會繼續購買;行銷的工具更要針對目標對象選擇,最新、最流行,但不是目標對象喜歡或接觸得到的工具,就不會是好工具。若你的目標對象不是會被電影感動的人,微電影再紅,跟你的行銷也沒有關係。

行銷工具的目的是打動目標對象,所以沒有一定要用的行銷工具,只有適合的行銷工具。新北市推出一支微電影來宣揚政績,由於是公部門而不帶商業色彩,用微電影是合適的,但若是想把商品力介紹的很詳細的企業,那微電影就不是一個好選擇了。

 

口碑和廣告的目的不同,要先弄清楚自己要的是口碑還是廣告,再來決定要用什麼行銷工具。最近有一份報導顯示,使用iPhone和Android手機的消費者,對於APP的下載行為是不一樣的,下周再跟各位讀者分析其中的差異何在。也歡迎讀者來信告知想要了解的行銷議題。(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微電影的風潮會持續多久?
2. 你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作者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