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退新制要求雇主除了提撥新制的退休金﹐還要補足舊制未提撥的金額﹐在這個薄利時代﹐對廣告界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面對勞退新制﹐廣告公會理事長黃奇鏘感到憂心。
  7月1日﹐台灣勞工退休金新制即將上路﹐靠腦袋勞動的廣告產業﹐準備好了嗎﹖ 

  雖然各廣告公司都緊鑼密鼓地規劃﹐但絕大多數都還沒有具體做法﹐雖然台北市廣告公會理事長黃奇鏘說﹕「我們已經舉辦過四次講習會﹐希望能幫助會員了解勞退新制。」而4A(台北市廣告業經營人協會)理事長林文河也表示﹕「會員們已經針對這議題討論過﹐4A會請專業的律師事務所為會員詳細解說﹐並提供因應辦法。」 

走到哪領到哪 

  大家都知道﹐廣告界的人才流動頻繁﹐很少有人會待在同一家公司超過15年﹐達到退休金請領的標準﹐舊制勞基法的退休金猶如天邊一朵雲﹐可望而不可及。新制實施後﹐規定雇主必須提撥工資的6%作為勞工的退休準備金到個人專戶﹐讓勞工把退休金隨身帶著走﹐不怕換工作﹐不怕公司倒﹐退休時一定領得到﹗ 

私相授受 心照不宣 

  在台灣﹐企業低報投保薪資早已是個不爭的事實﹐只是勞資雙方心照不宣而已。黃奇鏘表示﹐就像廣告界「愛加班」﹐及「三點不露」(下午到﹑深夜走)的文化一樣﹐員工「自願」加班工作﹐公司也不會給加班費﹐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新制實施後可不能再這樣私相授受了。雇主須將勞工的退休準備金按月提繳至勞保局的勞工個人帳戶上﹐並每月以書面通知勞工。再者﹐新制允許勞工可選擇繼續沿用舊制﹐或結清舊年資改用新制﹐對於沒有提撥﹐或提撥不足的老公司來說﹐不啻一筆沉重的負擔。

  對於新制黃奇鏘憂心地指出﹐「老公司裡的資深員工比例高﹐負擔會相當沉重」。他認為﹐政府應該要有對應的配套措施﹐而不是丟出一個法令﹐讓業者自生自滅。 

薄利時代老闆力不從心 

  新制規定雇主在未結清舊年資前﹐除負擔新制勞退金外﹐仍應補足以往未提撥的2%舊制勞退金﹐且按月於五年內足額提撥。

  黃奇鏘說﹕「現在是一個薄利的時代﹐廣告公司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公司要在短時間內補足一定做不到。」

  突然遭逢劇變﹐各企業都上緊發條﹐尤其30﹑40年以上的老廣告公司更是嚴陣以待。東方廣告是台灣最早成立的廣告公司之一﹐公司資深員工所佔比例相對較高﹐近期內部已開始著手計算舊制轉換新制的成本﹐包括結清年資的金額與新制多出的4%提撥金。同時也請專業的會計師幫忙﹐希望平穩度過轉換期。 

兵來將檔 水來土淹 

  國華廣告副總經理林瑞騰表示﹐同樣是有40年以上歷史的國華﹐一直都按時將員工的退休準備金提繳至中央信託局﹐公司財務健全﹐受到的衝擊較小。林瑞騰還強調﹐該照顧員工的地方﹐國華一定辦到好。

  智威湯遜財務總監葉淑真指出﹐勞退新制的影響層面很廣泛﹐除了智威湯遜內部會開會討論外﹐整個WPP集團也會作總檢討﹐並請專業的企管顧問公司分析規劃﹐找出兩全其美的方法。

  葉淑真表示﹐智威湯遜很重視人才﹐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裡實現自我﹐公司絕對會照顧員工。她表示智威湯遜在1996年時更制定了優於舊制的「退休離職金辦法」﹐只要工作滿五年﹐離職時公司就會發給一筆離職金﹐讓員工不會因年資不到15年而領不到錢。

  與4A相同﹐智威湯遜也會請專業顧問﹐向全體員工說明詳細的權利義務﹐並會請企管顧問公司設計試算軟體﹐歸納所有的情況與特例﹐讓員工按幾個按鍵就知道自己可以領到多少錢。

  以往﹐許多公司以低底薪加績效獎金的方式﹐來降低公司提撥的準備金﹐現在新法上路後﹐只要是勞工因勞動所得的薪水﹐不管底薪或獎金皆要認列提撥﹐公司避無可避。對此先勢公關總經理黃鼎翎則提供另一種思考。先勢考慮以「年金制」發給資深員工薪水﹐將員工整年薪資與獎金加總計算﹐如此一來公司算帳輕鬆﹐省掉許多爭議。不過黃鼎翎說﹕「但還是要跟同仁商量﹐尊重他們的意見。」 

派遣人力成主流﹖ 

  近期企業內吹起派遣風潮﹐企業愛用派遣人力的原因﹐不外乎短期需要的人力﹐而且退休金的提撥由派遣公司負擔﹐企業少了一筆必要的支出。企業會因此轉而愛用派遣人力嗎﹖

  黃鼎翎表示﹐各公司內部多多少少都會有使用派遣人力﹐但只限於事務執行方面﹐核心領域非專業很難插手。尤其廣告公關業﹐除了專業更需要熱情﹐打工性質的派遣人員是做不來的﹐公司也不會冒險﹐將自己的專業形象賠上。 

聰明的人都會選新制 

  人才的高流動率一直是廣告傳播界的特性﹐在同一家公司待上三年就算是「資深」員工了﹐舊制年資的束縛﹐對廣告人來說幾乎不痛不癢。

  黃鼎翎說﹕「這是一個智慧型的產業﹐這些人好溝通﹐只要給他們發揮的舞台﹐錢並不是唯一的考量。」她建議﹐以廣告界的特性而言﹐選擇新制對員工較有好處﹐只要有工作就可以累積退休金﹐不必擔心轉換跑道先前的心血付諸流水﹐「聰明的人都會選新制﹗」

  另外﹐她提醒大老闆們﹐「現在的員工不會讓自己吃虧﹐一定要妥善處理員工的福利問題」﹐否則到時候官司纏身﹐吃不完兜著走。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348期/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