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號562期動腦雜誌)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春節前,媒體常喜歡報導、預測、比較哪一家公司要發多少個月的年終獎金給員工。

有一家台灣運輸公司在疫情期間,營運不但沒有受到波折,反而大發利市,宣布今年發年終獎金達45個月。這個創紀錄的年終獎金,不僅讓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發不出獎金而慚愧,也引起這家公司同一集團下的其他企業,因為發較少的年終,奮起部分員工不滿集體請假罷工。

企業是營利事業,企業家經營企業將本求利,理所當然。企業不論大小,經營都不容易,不僅要努力,也要有方法,要跟得上市場趨勢,抓的住消費者喜好,生產好商品及提供好服務。還得有足夠的資金,應付產業環境變化,面對景氣循環起伏,承擔企業判斷風險。

故此,企業家必須以堅定的決心、韌強的毅力,及無私的付出,克服困難,排除障礙,使得企業轉虧為盈,獲利生存。企業家這般犧牲、付出、奉獻的動力,是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不是,更要想到「其他人」的利益。

台灣一家媒體公司,創設前十多年,處在經營挑戰中。後來公司力圖改革,大膽升任不到四十歲的新生代員工當總經理。上任後,公司勵精圖治,在競爭中後來居上,營業項目擴充,收入增加,成本有效控制,員工向心穩定,管理透明,團隊經營,獎罰分明。數年後公司開始獲利之同時,也形成一種「利他」的企業文化。為感謝過去員工的貢獻,本著「沒有過去,就不會有現在」的精神,今年尾牙時,特別邀請以前離職的員工來參加。基於「要有利他的服務決心,就能換得長久的客人對品牌的服務認同」,不先推銷自己商品,建立以客戶需求優先的服務理念。

日本企業「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他成功創業日本二頂尖的企業,還重整破產的日本航空,兩年八個月後轉虧為盈重新上市。他就是以「利他」作為經營哲學。
他說:「『利他行善』這個純粹、專一的動機,可以產生強大的力量。」

「利他」就是為消費者、客戶、員工、股東、產業鏈的成員、社區、社會、環境、生態等的利益著想。稻盛和夫的「利他」奉獻力,成就他一生的事業;「利他」也能成就台灣企業。


作者為台大管理學院GMBA教授、新娘物語雜誌社董事長
曾任:亞太電信執行長、太平洋證券
執行長、恩友愛心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