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號553期動腦雜誌)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無視新冠病毒疫情新變種傳播陰影,大街小巷近月來掛滿選舉招牌,清新帥俏的縣市議員候選人像,出現在台灣各個角落。四年一次縣市長及議員選舉,將在2022年11月26日舉行,距離今天正好還有222天。

由於台灣政治黨派黨員人數就台灣選舉人口數而言,都相對少(約1-2%),所以地方及全國選舉,政黨推出候選人常以民調為基礎。近來為鼓勵年輕候選人,更將民調結果加重計分,最高達一倍。

問題是,民眾對這麼多年輕候選人的背景、立場、主張、能力、品格認識有多少?當民調電話中問到支持對象時,如何能肯定地說「唯一支持」哪一位候選人呢?

台灣政治民調,大都透過電話,以市話為主的調查。因此候選人常鼓勵其支持者,民調期間,在電話旁守候,以備接到電話時回答「唯一支持」這位特定候選人。

事實上,依照這樣民意調查手法,推出候選人,豈不是先有政治立場(人選),然後才有政治民意?而不是,先有民意,再決定人選?

四月中,美國一篇論文研究2020年9月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在平常Fox News觀眾中選出千位樣本觀眾來,一個月期間付費請他們每一天約 1 小時觀看CNN 新聞,與對照組繼續觀看Fox News比較。政治立場傾向上,Fox News支持共和黨,CNN新聞支持民主黨。研究結果是,這實驗組觀眾在看了一個月政治立場對立的友台新聞後,他們的看法顯然受到影響。「民主黨員利用通信選票來偷竊選舉」79%降到70%;「若民主黨拜登選上總統,更多的警察會被非裔行動分子射殺」63%降到50%;「其他國家處理新冠病毒疫情比美國處理得好」15%升到21%。

新聞媒體猶如無形的手,一點一滴地在塑造民眾意見及看法。當新聞傳媒對政治立場有所偏袒時,這無形的手影響及左右民意。其實,每個人、新聞人、媒體人都有個人政治立場及某程度的政黨偏頗,這是民主社會都有的事實。但民主真正的檢驗,是在這種操作:動機是否純正、目的是否正確、方法是否循規、手段是否光明、根據是否事實、對待是否公平、分配是否合理。民主的檢驗,正是聖經所言: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