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號518期動腦雜誌)

近年來家長選擇讓孩子接受不一樣的教育方式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上星期我參加一位朋友小孩的學校Open Day 學習成果發表會。我實際參與這些學生的中文及英文自主學習課程發表,並且在學生展示攤位上一一跟他們直接問答互動,才真的體會到,台灣這群社會菁英是如何有計畫性的去「窮養孩子」。

 

舉幾個實際發生的案例:這個小學6年級剛畢業的孩子,每個月可以到誠品買一本喜歡的書,平常想看不同的書就只能到圖書館或跟同學交換。暑假孩子想去英國參加牛津大學的夏令營,父母親跟這個孩子深談了解她的動機和想法之後,要求孩子必須自己計畫整個行程再跟爸媽討論細節,這包括找到可以一起去的同學、說服一位老師指導她完成申請書、了解整個行程的花費。

另一個朋友的小孩受國際黑洞照片發表的影響,想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他提出計劃說服爸媽讓他上這門課,過程中這孩子不但沒有偏廢其他功課,還主動增加相關的化學課程以求融會貫通。

他的學習獎勵往往只是做一道自創的炒蛋或義大利麵給家人品嚐。至於手機、名牌球鞋則絕對免談。這些父母親都不是以物質或金錢去交換孩子的學習成績。我們看到一群跟電視上形容的優渥家庭養出媽寶或草莓族不一樣的「貧窮貴公子&公主」。

反觀近年來職場上的另一個現象。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家境清寒或小康出身的年輕人,既吃苦耐勞也相對穩定。但這幾年越來越多這類背景的年輕人,在工作上出現諸多適應不良及動輒遞辭呈的現象。

這些年輕人成長的過程,父母親經常有一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維,覺得以前自己吃過的苦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樣。也都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索求。希望孩子專心念書,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跟讀書考試無關的家庭瑣事上。

結果就是職場上產生了另外一種每天光鮮亮麗上班卻連職場基本工都不太行的「貧窮貴公子&公主」。

這裡要特別聲明,這不表示職場上小康以下家境的孩子都不行。

很多人都在談貧富差距,抱怨沒錢人的下一代永難翻身。事實證明,父母的觀念有更大的影響。

至少我們看到台灣各行各業,因為創新的思維造就了許多新財富的機會。


黃玲憶為朋百溝通國際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