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大家越來越懂得吃的健康,除了健康,吃與環境也相互影響,減少肉類消費是對環境的友善之舉,但有人完全不吃肉,那對環境應該最友善嗎?

我們吃的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息息相關。(圖:Christian Heitz from Pexels)

(2019-05-07)大家越來越懂得吃的健康,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水果,維持各類食物均衡,甚至有紅黃白黑各色食物都要吃的說法。

除了健康,吃與環境也相互影響、息息相關,減少肉類的消費,特別是紅肉,是對環境最友善之舉,當然有些人要減少肉食有些困難;另一極端,完全不吃肉,那對環境應該最友善了?但科學研究的結果,並非如此。

 

研究期刊ELEMENTA最近刊出一篇報告,以美國人為對象,分析農地的使用與所吃食物的關連。每人吃的東西各有所好,為了研究便利,分為十種型態,其中「健康比例」僅是與標準食物肉類消耗的比較,並不必然代表人體的生理機能:

  1. 純素食
  2. 奶素食
  3. 奶蛋素食
  4. 20%健康比例的植物與肉類混合食物
  5. 40%健康比例的植物與肉類混合食物
  6. 60%健康比例的植物與肉類混合食物
  7. 80%健康比例的植物與肉類混合食物
  8. 100%健康比例的植物與肉類混合食物
  9. 控制(低脂、低糖)的標準食物
  10. 標準食物(美國),多肉、高糖、多處理過的食物
     

上面的排列是吃肉份量的分佈,除了前三名素食,從4到10,吃肉的份量逐項增加,所用的農地也相對擴大。生產食物的農地共分三大類:耕地、多年生(Perennial)農地、以及牧地。

耕地是每年重新栽種一次,如穀類;多年生農地是幾年內會自行生長,不必每年重新栽種,如洋蔥;牧地則是飼養牲畜的牧場,有草地或乾草作為飼料。

吃肉越多的型態,像美式的標準食物(10),無疑的使用牧地越多,而純素食(1)就不需用任何牧地。但少吃肉、甚至不吃肉,雖然節省大片牧地,對環境卻未必最友善。農業是全面性的,不同的土壤適合生長不同的食物,如果僅吃素食,對環境就超前了,例如,有的土地不適合耕種菜蔬,卻適合作為飼養牲畜的牧場。

根據報告統計,各種食物型態的耕地使用幾乎相同,從1到10項僅增加了1.3倍;多年生農地從2到10項增加了8倍;而牧地從4到10項增加了7倍。多年生農地增加倍數雖高,但基數很小,對總用地的增加有限,而牧場用地則隨著吃肉的增加快速擴充。

如果以純素食(1)用地為基數,奶素食與奶蛋素僅略微擴充多年生農地,可以不計;而20%健康比例(4)用地也僅增加2倍。但後面5至10各類型,用地則顯著擴大,例如40%健康比例(5)用地擴大3.5倍,80%健康比例(7)用地擴大6倍,而食標準食物(10)用地則高達8倍。各類型中的牧地比例最大,多在耕地與多年生農地總和的1.2-2.2倍之間。

多吃肉無疑佔據了很大的土地,但少吃、甚至不吃肉,雖用地不多,但也荒廢了許多可用的土地,特別是多年生農地,可以長年的生長作物,減少農業老化,對環境有相當助益;純素食完全不用多年生農地,反而限制了環境的優勢。

素食的人畢竟是少數,也不至於突然增加,所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大,多數人還是肉食動物,除了用地,更需要大量的水,同時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環境衝擊。以美國人為例,2018年平均每人吃了100公斤的肉類與禽類,所以減少肉品的消費,成為重要的環保條件。

我們吃的東西與環境息息相關,以美國30年的農業政策為例,由政府補貼,大量生產的玉米與大豆,可以廉價地提供我們熱量所需,玉米還是牲畜的大部分飼料。

玉米與大豆可以大面積的種植,成為廣闊的農場,但在同一土地長年種植單一作物,土壤不斷的消耗,必須使用大量的農藥與肥料,結果農地的雨水,沖流到密西西比河,再流到墨西哥灣,製造了一個「死亡區」(Dead Zone),22萬平方公里的水域,不生長任何魚類與動物。

另一方面,我們也浪費了很多營養,越來越多的食物來自遠方,經過長時間的運送與處理,不但製造空氣與水的污染,也消耗了食物的寶貴營養。從生態來看,我們耗費了從土壤取得的營養,但沒有完全補充,市面上的肥料以氮、硫、鉀為主,少有別的元素,因此簡化了土壤的生物化學,打破了土壤營養的生態鏈。

大家都得吃,也都愛吃,除了吃出健康,更要吃出環境,不但不破壞,反讓環境更好。這雖然是一件難事,但ELEMENTA報告提出一個可行的呼籲,試著減少肉類的消耗,這樣對動物、對土地、對地球,以及對你自己,都有好處!


本文取材自2019年5月5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98)」:吃出健康、吃出環境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