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號515期動腦雜誌)

春節前中國發佈了2018中國人口數據。這些重要數據在一片過年的氣氛中被沖淡了,然而它對亞洲市場的發展,卻是至關重要。60歲以上高齡人口來到了歷史新高,達到近2.4949億人,占人口比例17.9%。新生人口數卻斷崖下跌,只有1.523千萬,創40年來的新低。這比預估早了5年。

兩岸60歲以上人口加總,幾乎是整個歐盟國家一半的人口數。這個龐大的高齡層,已經不是傳統的經濟理論可以駕馭的。全球高齡化社會的發展是全面性、長期性,不可逆轉的常態。過去我們的應對方式大都在長照、醫療、社會救濟等,如何解決養老的消極支援框架裡,身為職場中堅份子我們應該要以更積極的態度從經濟、文化、社會全方位去思考高齡化社會驅動的未來發展價值潛力。它逼視著我們必須用創新的思維,重新架構一個新的市場模式及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

過去一個世紀這種創新非常緩慢,試錯成本也非常高;但是,觀察這幾年高齡層開始活絡在社交媒體上,在家庭、同學會、OB會群組貼文,或訂閱部落客網紅號獲得新知,他們在這些分享及互動中找回生活的活力。各種為高齡生活設計的App也開始在市場出現。接下來全球AI人工智慧的研究和運用,已經可以看到更令人振奮的未來。高科技發展為高齡化社會帶來更快速、成本更低、更有效的創新,儼然成形。

別忘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丹麥政府曾經為了高齡者醫療方便,設計一款新穎的醫院接駁車,效果卻奇差。本以為是宣傳或申請流程、周邊配套上的問題,幾經波折,最後透過私下的面訪,才發現這些人之所以不願意搭乘接駁車的原因,是因為它太醒目了,原來是面子問題。於是設計師把車子的外觀改成一般箱型車,才迎刃而解。

過去我們習慣所有的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行銷平台創新絕大多數都聚焦在年輕族群。面對高齡化這個已經來臨的全面性、長期性,不可逆轉的常態,職場上的青壯年,大家準備好了嗎?

華人文化、社會心理及生活習慣與西方社會之間存在的關鍵性差異,我們又了解多少?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去改變思維,又如何能創造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新社會。


黃玲憶為朋百溝通國際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