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雖然台灣在各方面的科技和技術都是世界的領先者,但在台灣發展自有品牌,有許多不利的條件。首先是市場太小,難與世界市場的品牌競爭;第二,台灣產業發展背景為技術起家、代工為主,而發展品牌所需的行銷觀念在台灣甚是缺乏。

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圖:鏡週刊)

(2018-12-10)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先生,不幸於12月3日晚間過世,消息一出,震驚了台灣各產業界,這兩日,有關嚴先生的報導與追思文極多,筆者任職中華汽車期間,也曾有數次與嚴先生直接接觸的機會,充分感受到嚴先生的「真」和「誠」,他總是很直率的說出心中的想法,對人也沒有心計而誠心以對,一位企業家第二代,卻能保持赤子之心,堅持理想努力而行,著實令人敬佩。

雖然台灣在各方面的科技和技術都是世界的領先者,但在台灣發展自有品牌,有許多不利的條件。

 

首先是市場太小,沒有安定的母市場支撐,很難與全世界大市場的品牌競爭;第二個不利條件則是台灣的產業發展背景是技術起家、代工為主,而發展品牌所需要的行銷觀念,在台灣甚是缺乏。

許多台灣品牌靠著幫全球大品牌代工或是合作生產,而換得一身好技術,但以技術力進到市場,由於缺少了行銷力,因此陷入規格戰與價格戰,無法發揮品牌的效果。


​(圖:《行銷金三角》一書)

筆者第一份工作在中華汽車,也是裕隆集團旗下的公司,嚴先生是我的前老闆,中華汽車算是致力於行銷的公司,有完整的市場調查單位為基礎,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商品,雖然代理的品牌Mitsubishi(三菱汽車)在全球汽車品牌中屬於後段班,但中華汽車在台灣把Mitsubishi品牌經營的有聲有色,一直維持在車市前三名,不過受限於品牌發展的基礎-產品力不足,即使有好的行銷觀念,在品牌力上卻很難發揮。

離開中華汽車後,筆者經歷了LG與BenQ兩個全球品牌,其中BenQ更是台灣的自有品牌,創辦人李焜耀先生是一位致力品牌的創業家,在台灣一片代工為主的年代,創立了BenQ品牌,並網羅了有台灣品牌教父美名的王文燦(Jerry)先生為品牌推手。

王文燦先生也是筆者從事行銷工作二十年期間,首位讓我覺得「聽得懂」我在說什麼的高階經理人,其氣度與思考深度令我折服,不幸地,王文燦先生於2012年4月因意外離世,讓BenQ經營品牌之路受到重挫,而近年來,BenQ品牌已漸轉往B2B品牌發展,也算是找出一條合適的品牌之路。

回說嚴凱泰先生一手催生的納智捷(Lexgen)品牌,可說是裕隆集團的重中之重,若說裕隆集團養精蓄銳數十年,就在等這個品牌誕生也不為過。

坦白說,汽車產業要創出自有品牌的難度比3C產業更高,除了汽車產業的高額資本投入外,許多汽車發展的關鍵(如底盤、引擎)都是各大品牌不外流的技術,要累積出汽車工藝,實需要數十年甚至百年的積累。

納智捷在市場中先以3C領域切入市場,但在這個要求品牌力和實績的市場中,納智捷要殺出一條血路實屬不易,加上台灣本地市場太小,近年來又被進口車不斷侵蝕,雖然納智捷進軍中國市場及中東,但要跟全球車廠競爭也是極為辛苦。

即使如此,嚴先生仍一本初衷,無怨無悔的持續投入自有品牌的發展,就是想為台灣汽車工業奠定全球汽車市場中的一席之地,光是這份認真和拼勁,說嚴先生為台灣汽車工業付出了一生,也不為過。

品牌之路很迷人,但絕對是條辛苦且漫長的道路,當B2B廠商習慣賺取生產財與技術財,一旦面對市場要獲取市場財,就會碰到許多觀念與決策上的不同,這些都不斷挑戰企業經營者的判斷。

B2B的企業只要接到訂單或規格,即使利潤不高,但終會有確定的收入,一旦成為品牌,就必須面對「不一定會買」的消費大眾,此時的風險遠高於B2B產業所能承受的,如果沒有行銷的觀念和經營品牌的決心,很容易會碰到挫折而放棄,但光是堅持並不足成為品牌,必須要分析市場,找出需求缺口,同時發揮自己的市場優勢,才能逐步擴大市場銷量,培養品牌粉絲,讓品牌力不斷強化而變身為市場中的強勢品牌。

在台灣發展品牌,必須要承受資源與觀念調整的壓力,筆者對於一直堅持品牌之路的創業家和企業家致上最高的敬意,也希望台灣在這麼多年的轉型洗禮中,能逐漸找到行銷導向的經營方向,了解到好的商品是有市場需求的商品,而非規格最好的商品,就如筆者在《行銷金三角》一書中提到的,「行銷是訴求消費者的買點,而非商品的賣點。」若能體會這句話的意義,就是往行銷的路上邁進了。​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
博客來《行銷金三角》購書網址
博客來《行銷積木》購書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