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4)自駕車熱潮,在美國亞利桑那州Uber自駕車發生死亡車禍後略微降溫,Uber也暫停自駕車服務。有人說,自動反應,要比自動、手動的切換更靈活、更精確,但你感覺安全嗎?

(圖:waymo)

(2018-05-04)自駕車的熱潮,或許在美國亞利桑那州Uber自駕車發生死亡車禍後,略微降溫,Uber也暫停自駕車服務。Uber用的不是完全不需駕駛的車輛,駕駛座仍有駕駛員,在緊急狀況、或自駕功能失效時,改由駕駛員接手操控。這次車禍事後調閱車內錄影,發現駕駛員有兩次低頭,可能察看車內的儀表,長達5秒鐘,就在這5秒鐘內撞倒過馬路的行人。


Uber 肇事的同型自駕行駛汽車。

 

一位專家估算,當時車速約每小時60公里,5秒鐘能跑76公尺,而人的反應時間約2.3秒,如果駕駛員沒有低頭而注視車外,至少有時間煞車,或做躲避動作,應可避免、至少也可以減輕傷害。

Uber對駕駛員要求需準時、認路、車內外保持清潔、安全送乘客到目的地。對傳統車輛駕駛來說,這些要求都沒問題,但如果是自駕車,情形就不同了。自駕車,除非在設計上不需駕駛人,如Google Waymo,或通用汽車計畫明年上市的Cruise AV,駕駛座都需要坐駕駛人,來應付緊急路況。

而服務大眾的計程車如Uber與Lyft,坐在駕駛座的都是經過訓練的「安全駕駛員」(Safety Driver),來確保人車安全。雖說自駕,還需要人操縱,也就是自動行駛與手動駕駛的切換,而什麼時機、什麼路況切換,對駕駛人來說遠比想像的複雜。

Lyft的安全駕駛規定,在自駕行駛其間,駕駛員要經常監看車內儀表,以及車外周遭環境,隨時保持警覺,一旦遇到複雜的車流、改道、修路、或意外有人指揮,駕駛員則立即切換改為手動。

Uber的安全駕駛規定或有不同,因為駕駛員在車禍發生時,似監看車內儀表,沒有注意車前路況,所以「監看周遭」的定義,是看車外路況、還是看車內儀表,成為這次車禍的爭論點。

Uber的自駕車安全訓練,駕駛員雙手需接近方向盤上空,直到走完全程,即使自駕行駛雙手也不能放鬆。而雙眼除了注視車前路況,也需要監看車內儀表,因為自駕系統所發出來的信號以及警訊,都會出現在儀表上,這也正是自駕車的膠著問題。

2016年,一輛特司拉自駕車,把前面一輛卡車的白漆誤判為天空,直接撞上、造成死亡車禍,而司機說並未接獲系統警告信號。但Uber用的車比當年的特司拉更為先進,用LIDAR製造車的四周3D影像,同時用雷射、雷達、照相機,來偵測路面障礙。照理,這輛肇事的Uber應該偵測到路上有行人,警告駕駛員採取動作,但看起來這位駕駛員似未接獲警訊,至少是來不及處理。

即使自駕系統完善,駕駛員也經過完整訓練,全神專注路況與儀表,且自駕與手動駕駛適當的切換,仍無法完全避免車禍的發生。據Google自駕車Waymo的路試經驗,所有的車禍都是切換手動駕駛後發生的。看起來自動與手動切換,可能給機會製造問題,所以不再需手動的完全自駕,應該是下一階段的發展,又稱之為第4級自駕車。


通用汽車計畫2019年上市的Cruise AV全自動行駛汽車。

上圖是通用汽車公司的新款全自動自駕車Cruise AV,計畫在2019年進入市場,車裡沒有方向盤,也沒有加油、煞車的腳踏板,上了車只要說到哪裡去,AV就自動的把你送到要目的地,在車裡可以閉上眼睛養神,幾個朋友聊天,甚至喝酒也不怕酒駕。安全嗎?說起來自動反應,要比自動、手動的切換更靈活、更精確。你感覺安全嗎?有一半人說沒看到駕駛員人,就沒有安全感。

美國加州自4月份起接受完全自駕車的上路申請,只要審核合格,就可以在加州道路行駛,車內只有乘客、沒有駕駛員。加州有幾十家自駕車品牌,目前只有Google Waymo提出申請,Waymo已經在加州路試多年,有幾百萬里紀錄,且從去年11月起,已經在亞利桑那州公共道路上無人駕駛上路。

幾年前討論一陣子的「有軌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近年未見有人再次提出。這是一個倫理與心理的假設性問題,如下圖所示,一輛失控的電車疾駛過來,前面有5個人被綑綁在鐵道上,眼看就要被碾過,但有一個岔道,岔道上僅有一個人被綑綁在鐵道上,有一個工人只要搬動岔道桿,電車就會岔過去,僅壓死一個人,否則電車直行就勢必壓死五個人。那工人要怎麼做?大多數人都贊成犧牲一個人換取五個人的生命。


有軌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示意圖。

這個比喻正好用到全自動自駕車,沒有駕駛人,一旦遇到車禍不可避免的狀況,那這輛車的「自動」功能要決定怎麼碰撞。如果直接衝撞路上人群,車內的幾個人就不受傷害,如果要保護路上的人群,就必須撞向路邊的牆,但車內的人可能因此受傷。有人為此做問卷調查,結果與電車一樣,兩害取其輕,犧牲少數人保護多數人,但有一個附件,就是「我不在車裡」。

*本文取材自2018年5月4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48)」:人的自駕車角色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