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05期動腦雜誌)全球媒體代理商產業,都在談轉型。聚焦台灣,全球現象又對台灣本土造成什麼衝擊?更重要的是,台灣媒體代理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創造不敗的價值?

「轉型」,對於近年的媒體代理商產業來說,是老生常談,也是從不間斷的課題。現今的媒體代理商,可以說是在數位環境下被迫成長,從早期單純的媒體採購,進展成為數據分析專家、消費者洞察專家,甚至是品牌的策略專家。

除此之外,今時今日的媒體代理商,還得貢獻創意,製作數據驅動的內容;這也讓媒體代理商跟廣告代理商的界線,日趨模糊。

 

在數位發展的影響下,媒體環境日新月異,除了不斷更新知識,隨時準備接受新挑戰以外,呼應台灣的市場規模,如何不浪費廣告主每一分、每一毫的預算,讓媒體佈局發揮最大效益,更是身在台灣的媒體代理商產業,無法避開的考驗。

全球媒體代理商產業,轉型之路將走向何方?聚焦台灣,全球現象又對台灣本土造成什麼衝擊?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打造代理商不敗的價值?

轉型思考1:

媒體佈局 發揮整合力
2017年6月,電通安吉斯集團,將其旗下品牌Dentsu media,進行品牌再造為dentsu X(中文名稱仍將維持「貝立德」),名稱當中不再有「media」(媒體),以傳達品牌新主張:「Experience Beyond Exposure」(體驗超越曝光)。

這樣的改名換姓,標誌著華麗變身的決心。在多變混沌的媒體環境,以及市場障礙重重的時刻,媒體代理商不能再用舊思維操盤媒體、一味追求版位和曝光,而是必須成為強化媒體掌握度,透過整合性的策略思考和服務,幫助客戶創造優質的消費者體驗。

關於「轉型」,凱絡媒體董事總經理劉光萱,對於台灣的表現,表示正面評價。事實上,全球的代理商都在面臨轉型,但台灣的調整腳步,卻能走得又快又穩。由於台灣市場規模較小,品牌跟代理商都必須非常靈活,跟著快速變化,才有機會勝出。

一視同仁、不偏食的媒體策略
在數位風暴的掃蕩後,現在的代理商與品牌經營者,已經可以坦然擁抱數位,將數位視為稀鬆平常的一種媒體,不再將數位視為不可親近的巨獸,或是必須嚐鮮的玩意兒。這樣的心態轉變,也反映到媒體投資上。

「數位廣告就像漏斗,能跟少數且精準的對象溝通;而傳統媒體則是將漏斗上緣的開口拉大,讓更多人認識品牌。」凱絡媒體數位行銷總經理盧人瑞,透過漏斗的比喻,表達不同的媒體特性,能滿足不同的行銷目的。

對於媒體代理商而言,所有媒體,都應一視同仁,才能夠作出最正確的判斷。如果客戶的行銷目標是提升知名度,那麼電視廣告會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客戶想要針對特定族群,進行溝通和互動,那麼數位廣告是很好的利器。

貝立德總經理盧炳勳也提到,在思考全媒體佈局的時候,他經常想起業界的一個大哉問:「到底什麼是最正確的媒體組合?」當有些代理商設定媒體指標,明訂數位投放比例須佔多數時,盧炳勳思考的是,這樣的媒體佈局,是不是對客戶最有利?

轉型思考2:

靈活應變 迎戰數位
根據《動腦》2018年3月號的「台灣總廣告量」調查,原本飛快成長的數位廣告,在去年稍踩煞車。最為明顯的,是2016年成長50%的行動廣告,在2017年的成長率減緩為25%。成長率腰斬的主要的因素,可歸咎於數位廣告的可視度(Viewability),以及品牌安全(Brand Safety)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可以說是2017年業界最熱議的燙手山芋。當網路淪為錯誤資訊充斥、腥羶色佔據的地方時,廣告主該如何保護廣告的形象安全?而媒體提供的效益報告,無法反應在真實的KPI時,該由誰來驗證這些漂亮的報表?

優質的、值得信賴的媒體,是整個廣告生態的根本,當品牌經營者對於媒體效益產生質疑,就會需要第三方監測,審視真正的媒體效益。然而,根據代理商的觀察,關於第三方監測,通常是國際品牌客戶採用,台灣大多數的客戶,並不想另外支付第三方的費用。因此,不少代理商乾脆自行開發第三方監測系統,幫助客戶達到實質目標。

除了數據,接下來更重要的是…
嚐到數據帶來的甜頭時,要知道的是,數據若沒有經過分析和運用,是沒有意義的。真正支持數據應用的,有愈來愈大的部分,是創意。

宏盟集團的數位長暨投資長陳宗斯表示,數據能帶來的好處,有量化的投放策略,以及質化的數據驅動內容,包括輿情分析、廣告素材優化等。尤其後者,更成為2018年的發展重點。

博崍媒體副總經理帖應州也認為,透過數據分析,操盤到最後,會發現真正需要優化的,是內容本身。所謂的內容,不只是題材要對,還要包含整個創意的溝通設計,帶給消費者的視聽體驗,都是著力點。

轉型思考3:

誰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
媒體投放金額的挪移,也影響了人才的需求。在媒體代理商尋求轉型,強化整合力的時刻,什麼樣的人才是代理商所需要的?

貝立德總經理 盧炳勳:
腦袋要新,不要害怕變化,隨時能夠擁抱破壞性的創新,以及嚴謹的思考。另外,希望培育人才的教學體系,能夠加開Coding(程式設計)和Content creation(內容創作)的課程,並且幫助學生培養組織協調的能力。

博崍媒體副總經理 帖應州:
什麼都會的通才,以及具有客戶端經驗的人,會是非常好的團隊夥伴。然而最困難,也最現實的問題是,我們知道要找什麼樣的人,但是那樣的人才,卻不一定願意在代理商工作。

宏盟集團執行長 黃麗萍:
現在代理商的服務趨向多元,所以人才要夠耐操。除了學習力要強,以面對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之外,,也要保持靈活,求新求變,反應快速。簡言之,就是快、狠、準;調整速度快、很敢作、準確作出獨一無二的創意。

艾比傑董事總經理 湯曼琪:
台灣人才不容易尋找,大家會的東西都差不多,似乎繞不出一個圈子。另外,台灣人的英語能力,還有待加強,這讓區域主管來台灣教育訓練時,多了語言的隔閡。英文是必備的能力,不能畏懼英文,才能夠掌握最新資訊。「To be a hunter, or to be a farmer?」作為代理商,我們應該具備獵人的本質,不能太過溫吞,才能夠獲得成功。

轉型之路 終點在哪?
台灣數位廣告的兩大龍頭,Google和Facebook,廣告模式和收費方式都十分公開透明,大大降低數位廣告的門檻,當品牌經營者直接自操起數位廣告,Google和Facebook所帶來的「去中介化」影響,更是衝擊了媒體代理商。

這樣的衝擊,意味著代理商必須更加具備優化、經驗整合的投放能力。此外,由於數位廣告收費透明,也讓代理商跟客戶的議價模式,逐漸改變。未來,是否有機會從以往的打包型收費,轉變為標準化、逐條式的透明收費?

博報堂執行副總經理張博方表示,媒體代理商的未來,可以說是且戰且走。如果不想成為浪潮下的輸家,除了加強數位媒體的專業養成外,在利潤結構上,也必須重新思考;甚至連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都需重新調整。

從媒體代理商 變身為客戶的行銷夥伴
甫卸任的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MAA)理事長,同時也是貝立德總經理的盧炳勳,對於整個媒體代理商產業下了註解;2017年是很「拚」的一年,走到2018年,則會有很多「新」的東西要學習。雖然景氣還不夠理想,但是身為代理商,仍得繼續迎戰,透過內容創意,和媒體投資的整合性服務,承接愈來愈多的專案,打造完整的服務。

另外,盧炳勳也期許MAA納入廣義的代理商會員,而不再侷限「媒體」代理商。他也預言,在現今的態勢發展下,大集團會更大,小型代理商的挑戰則更加險峻;因此,小型代理商必須把握小而靈活的特性,持續深耕客戶。對於整個媒體代理商產業而言,均衡的生態很重要,跨國大集團和本土代理商,相互良性競爭,缺一不可。

博崍媒體營運長王肇俊,直接從本土代理商的角度來談,他並不否認,本土商與大集團的差距,會愈來愈懸殊。同時,王肇俊也強調本土代理商的優勢:「我們就像是客戶的行銷部門。」本土代理商長期深耕客戶,甚至與客戶共體時艱,並帶來客製化的服務,這樣的合作不只是交易,也是交心。

此外,面對大集團內部整合,擁有多種資源的情況,王肇俊認為,本土代理商與之抗衡的方式,就是結合綠林好漢,尋找各種專業的合作夥伴,一起「打群架」。努力比稿,爭取客戶,不斷的學習,以及不斷的組織團隊;未來,本土代理商不會消失,只會更踏實而靈活的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