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號497期動腦雜誌)

傳播一直都是很有趣的工作,吸引了無數優秀的頭腦不斷動腦,但最近10年科技與產業的變動有點快,有些經驗依舊好用,但有些已不再適用。大家都在問,要一直隨波逐流嗎?要如何掌握新的變化?新的趨勢真的能夠掌握嗎?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傳播的角色,New Brain Style,而不是用舊的角色來思考新的環境。 ......

 

以前的媒體什麼都要做,內容、廣告、製作、發行全部集中在一個組織當中,但現在全部被拆解,媒體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有兩個主要的功課,第一是退縮自己,專注在內容產製,第二是讓讀者扮演社群傳播者的角色,協助閱聽人成為新的傳播者,只有閱聽人成功,我們才算成功。

傳播這個賽局已經變化,新加入的傳播者大幅降低了傳統傳播者的附加價值,但也大幅提高了內容生產者的附加價值。以前的「大眾傳播」是媒體對「大眾」傳播,現在卻變成了「大眾」參與傳播。大眾的數量不但龐大,而且深入,能夠進入每一個社群的角落,雖然要多轉幾步才能到達社群,但是由大眾來傳播的廣度卻能夠讓訊息找到適合的受眾。有了廣大的傳播者,專業者就能夠專心產製高品質的內容,唯有相信傳播外包,內容的功能才能極大化。

媒體第二個功課就是扮演社群傳播者的上游,提供好的內容給傳播者。在快時尚的年代,裝扮自己的已經不是服飾與首飾,而是各種精心挑選的內容,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存在感,要不是自己產生內容來產生存在感,要不然就是尋找最能裝扮自己態度與價值的內容。內容傳播者只要多花一步去思考,傳播者如果分享了這個內容,會不會符合任何人自己期望的形象,如果他能夠透過這樣的內容重塑自己是個健康、陽光、善良、有趣、愛社會的人,內容自然就會被傳播,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網路內容雖然沒有長度的限制,但是越長的內容越需要「前情提要」,閱聽人要能夠了解的內容意義,才可能服務閱聽人。前情提要不嫌多,甚至前情提要本身也需要前情提要,如果沒有內容的介紹,讀者不一定要看你產生的內容。

新的傳播時代實際上玩法更多、只要確認自己的角色,並且協助閱聽人成功,New Brain Style會讓這個時代比以前所有時代都更好玩!

李怡志為Yahoo奇摩媒體傳播事業部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