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9)台灣用國際間百分之一的低成本,造就MIT高水準的航太技術。航太博士吳宗信創立台灣唯一民間航太研發團隊「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為台灣的航太產業發展升值、再加值,這個兆元產業對翻轉台灣、翻轉產業的整體發展,值得關注!

吳宗信團隊在台灣用國際間百分之一的成本,成功完成低空發射,且原料、技術100%台灣生產。(圖:洪清森提供)

(2016-11-19)台灣樂團五月天今年推出《頑固》MV,找來香港知名演員梁家輝跨刀參與,描述的故事情節圍繞在「夢想」與「遺憾」。梁家輝在MV中飾演一位有太空夢的前太空研發工程師,而這個角色的靈感正是來自航太博士吳宗信。

台灣人權文化協會,2016年11月19日下午三點,在該協會「北台灣辦事處」福爾摩沙教室(台北小巨蛋前,南京東路四段47號5F),以「中年阿伯的太空夢」為題,邀請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創辦人吳宗信博士,分享他對火箭MIT的堅持,進一步剖析台灣航太產業的未來。

 

吳宗信一直以來都懷抱著「太空夢」,也期待台灣製的火箭能發射到太空。真實生活的他和一群擁有太空夢的師生們,2012年交通大學與多位懷有夢想的夥伴,共同組成「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一起實現夢想;不過,前瞻火箭計畫因為政府提供經費有限,讓他們至今仍在網路上尋求募資。這個團隊深信,火箭計畫的成功不只是讓太空夢實現,更期待能進一步,改變台灣產業難題,帶領台灣產業升級、轉型。


航太博士吳宗信曾登上TEDxTaipei講台,要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航太實力」,觀賞TED完整演講:台灣本土火箭 要讓太空旅行夢想成真。(圖:TEDxTaipei)


吳宗信:年輕一代對紙上的專業知識,感到枯燥,但只要能實際接觸,就能誘發他們對航太工程的興趣。(圖:Brain.com.tw)

基礎工業的紮實底子是台灣產業的基石,卻無法在產業中發揮優勢,時常淪為「撿碎肉」的窘境;但隨著時代進步、網路迅速崛起,正蓬勃發展的「太空經濟」(space economy)是台灣的機會,吳宗信指出,「火箭」是將衛星送入太空軌道的主要載具,混合式火箭是他所專注的。1986年他自台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1990年便遠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研究航太工程。

跨領域航太科技 產業火車頭?
火箭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吳宗信以恆春鵝鑾鼻和基隆廟口的距離比喻,搭乘火箭只需要50秒;他接著表示,發展火箭是一門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包含燃燒、推進、電子、電機、電腦、軟體、硬體、通訊控制和材料等,而軍民通用、高附加價值的太空科技,必須由政府主導,才能為台灣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吳宗信強調,「航太產業」如果能成為台灣產業的「火車頭」,串聯各式零組件產業,就能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吳宗信在國外求學時,有位來自韓國首爾的同學,如今已是首爾大學的航太教授,他獲得南韓政府的補助經費,據吳宗信所知,南韓經費5年高達3億台幣;相較台灣政府所高出好幾倍。

全球目前共有11個國家,成功利用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軌道;其中,英國已多年未有動作,北韓又以政治發展為主軸,撇除這兩個國家,真正投入的國家只有9個。在吳宗信眼裡,台灣確實有足夠的實力,特別是「環海」的地理特性,及火箭必備的組成零件台灣都有,是有能力全力發展「太空經濟」。

台灣宜共同關注基礎科技?
2015年起,ARRC開啟了群眾募資之路,募資的力量,讓吳宗信看見不同可能,更看見台灣民眾對太空夢的感動與堅持。他表示,過去曾多次到校園演講,演講後,有許多學生親自寫信希望能加入團隊。

群眾募資的過程中,吳宗信深刻體會到「自助人助」的道理,更帶給團隊成員無限的信心,即使挑戰、困難排山倒海而來,他說:「別輕忽困難帶給你的機會。」而募資更重新連結社會上的各個階層,集結民間資金和航太人才,吳宗信相信,「太空夢」不只是他的,而是台灣民眾的共同願景。

100%的台灣技術、100%台灣零組件。與國際間成本比較,台灣製造只有1%;即向國際洽購,要花費10億美金的,台灣製只需1千萬美元。如果不在此基礎科技提升的光明頂競技,其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傾舉國之力,去努力動腦的?


HTTP-3 混合式火箭(圖:YouTube/截圖)


美國總統甘迺迪說,太空經濟價值在於它是件困難的事。(圖:YouTube/截圖)


混合式火箭是吳宗信所專研的,ARRC在Facebook上透過一張圖,讓一般大眾淺顯易懂的認識,安全、低成本、可控制是它的主要特色。(圖:ARRC Facebook)


台灣大學、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黃居正: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資產,也是台灣產業突破目前困境的一大機會。(圖:Brain.com.tw)

延伸閱讀
Airbnb開創旅遊住宿新模式
國際視野看澎湖永續發展
台灣觀光營收倍增策略
「澎湖創意論壇」如何讓特色變生意
Airbnb 波特蘭辦公室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