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尼爾森及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 (The Conference Board)共同營運的機構The Demand Institute預估在未來十年非現金支付將會增加美金30兆額外的消費者支出。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全球商業型態已然改變,隨著消費者使用行動裝置研究產品、查詢折價券或優惠,甚至愈來愈多人自世界任一角落透過虛擬商店購買商品及服務。

行動裝置也改變了銀行及支付行業,創造出比過去更多種的儲蓄及付款方式,提供金融體系給全球約20億沒有銀行帳戶的消費者。行動銀行服務及支付革命將會是未來幾年消費者消費的強大驅動力。

尼爾森及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 (The Conference Board)共同營運的機構The Demand Institute預估在未來十年非現金支付將會增加美金30兆額外的消費者支出。

台灣擁有行動連網裝置的消費者使用行動裝置雖然仍以通訊社交、娛樂及資訊為主,前五大包括收發電子郵件(68%)、使用免費視訊服務(61%)、使用社交媒體(58%)、玩免費遊戲(52%)以及閱讀電子書/雜誌/報紙(42%),然而行動金融與購物也是消費者運用行動連線裝置的重要活動,包括檢查銀行帳戶餘額或近期交易(36%)、購買產品或服務(皆31%)、使用行動app購物(28%)以及使用銀行/保險網站(26%)分別排名第六至第十名。

但相較於全球,台灣行動金融活動略低。全球來說,行動銀行活動例如查詢銀行帳戶餘額或近期交易(47%)及線上支付帳單(42%)比銀行帳戶間轉帳( 36%)更常見。使用行動銀行服務比例最高的市場各自不同。包括了數個開發中市場,例如中國大陸、南非、委內瑞拉及印度,也有更多的已開發市場,例如瑞典。

「行動商務對整體零售生態系統影響甚鉅,行動設備不僅將新消費者帶進現代化、互相串連的經濟,同時隨著產品及服務更貼近消費者的行為、需求及喜好,因而使得讓消費者能擁有更個人化的體驗。但要驅使更高的接受度及使用度,企業必須開始更深入了解消費者在數位世界如何購物及交易,進而運用這些了解來設計出符合消費者習慣及偏好的策略,」台灣尼爾森產業研究資深總監洪恒隆說。

用來比價(55%)、查詢折價券或優惠(51%)、查詢產品資訊(50%)、讓購物過程更快速或更有效率(46%)、做出更佳的購物決策(29%)及作為購物助理(25%),這些都是行動裝置作為台灣消費者不可或缺的購物夥伴。

三成台灣受訪者(31%)在過去六個月曾透過行動裝置購買產品或服務,並有28%曾使用手機app購物。然而,相較亞太地區其他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半數的中國大陸(50%)及近半的印度(49%)、南韓(47%)及越南(46%)受訪者表示曾在過去六個月透過行動裝置購買產品或服務。

全球僅有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27%)表示可能使用僅在行動裝置上提供服務的銀行,完全仰賴行動應用程式app提供服務,台灣比例更低,可能使用行動裝置銀行服務的比例只有16%,主要阻因是對行動銀行的安全有所疑慮(72%)、喜歡前往實體位置/銀行分行(41%)、裝置螢幕太小以及不需要行動銀行業務(皆21%)。

無實體銀行、僅在行動裝置上提供服務的銀行最受開發中市場歡迎,因為擁有大量沒有銀行帳戶的人口,使用率最高的是印度(46%)、印尼(37%)、墨西哥(34%)及土耳其(34%)。

52%的台灣受訪者表示不可能在酒吧、餐廳或零售商店使用行動支付,比例高於全球平均的40%。台灣消費者不使用行動支付的主因仍是擔心安全性問題(73%)、不需要行動支付(25%)以及裝置螢幕太小(14%)所致。

而使用行動支付比例最高的國家分別是印度(46%)及中國大陸(45%)。在印度,行動支付的使用主要透過幾項因素來驅動,包括對科技嫻熟的人口,高度行動滲透率、價格適中或可負擔的設備及相對便宜的網路服務。

在中國大陸,大都市使用行動感應付款是相當普遍的。消費者可以透過掃描QR code,直接使用手機微信帳號支付,這種方式被多種商店接受,從高檔餐廳到街邊小販 – 甚至交通服務。

然而行動支付的方便、簡單與快速仍吸引消費者。48%台灣受訪者(全球平均61%)表示可能在酒吧、餐廳或零售商店使用行動支付,可能使用的主因是使用行動連線裝置「比在皮夾中攜帶許多信用/簽帳卡或現金更方便」(42%)、最適合銷售點交易類型的方法,使交易更為簡單使用(35%)以及比使用信用/簽帳卡或現金更快速(33%)。

因此,想吸引台灣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強化安全功能(68%)是首要且必要的工作,設計出專門針對行動支付使用者所提供的誘因/會員計畫/獎勵(43%)並且讓消費者在相對於傳統支付方式有更快速的結帳(36%)將會提高台灣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三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