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9)2001台灣壹週刊創刊,改變台灣新聞媒體生態,市場熱論與銷量同時蜂湧而來。今年年中,結束台灣壹週刊的傳言四起,內部人心也惶惶不安,離職潮湧現。這本16年來突破藍綠、不畏財團與勢力、閱讀率常勝軍的雜誌,下一步究竟要走向那裏?

專訪台灣壹週刊社長張劍虹,言談中也透露壹週刊數位化的決心

(2016-10-19)

市場傳言:黎佬要賣掉台灣壹週刊?

近幾年數位化的浪潮衝擊傳統紙本媒體,紙本銷量快速下滑,各家紙本媒體雖感知加快數位化腳步的重要,卻又深恐紙媒轉型過程不慎,導致失去影響力和聲量。即使十幾年來穩坐台灣雜誌閱讀率第一的壹週刊,也難逃這波數位化浪潮的影響,曾經年營業額可以到6-7億台幣的壹週刊,近年來雜誌銷量快速下滑,連帶廣告營收也萎縮,市場一度傳出大老闆黎智英先生想出售或停止台灣壹週刊的消息,在此間大批員工離職的事實,讓市場謠言更具真實性。

 

針對目前市場上紛紛擾擾的傳言,台灣壹週刊社長張劍虹先生說明:「目前是過渡期,我們主要想加快壹週刊數位化。」正是因為這個加速轉型的策略,必須調整內部的人力資源與配置。基於不虧待長年併肩作戰同事的思考,壹週刊在今年五月提出優惠離職方案,讓無法適應數位化,或有其他選擇的同事,能安心轉職。而在這一波離職潮的同時,壹週刊也趁勢調整經營主軸,擴大了數位團隊的規模。

數位化不只是將文字放上網

2001年5月31日台灣壹週刊創刊號,創下銷售27萬份的歷史記錄,一路以來,壹週刊翻轉台灣媒體的生態,狗仔、爆料文化隨之興起,過程雖然引起爭議,但不畏政治、金權,追求真相的態度,以及貼近市場的行銷手法,平易近人的報導內容同時吸引市井小民與專業人士,不畏政治權力與財團勢力的揭密內容,也奠定壹週刊獨立求真相的形象。多年來,壹週刊不只是一本八卦雜誌,在台灣人心中也有特定的品牌形象。


►壹週刊不畏政治、金權,追求真相的態度,讓社會有更多深入探討的機會

一向緊貼市場脈動的壹週刊也觀察到數位的閱聽眾數量與影響力快速成長,全盛時期壹週刊月銷量可達50萬份,目前幾乎腰斬。很早就著手將內容數位化的壹週刊,深刻感受到轉型數位媒體的艱辛,張劍虹特別指出:「數位化不只是將文字放上網這麼單純。」網路的興起,讓閱聽眾更容易主動挑選想要閱讀的議題,傳統媒體重視的新聞價值未必適用網路時代。

因此數位化不只是傳播的媒介由紙本改為網路,更重要的是數位化的思考方式,包括議題的切入、報導的呈現,甚至連下標的方式,都和傳統紙本雜誌不同。紙本雜誌要以現有資源人力,同時兼顧紙本與數位的產出,實際上等於加大工作量,呈現的品質卻難以符合數位閱讀需求。因而從今年年中,壹週刊確認未來發展數位內容的主軸後,人力資源已大量調整到數位相關部門,包含:腳本與配音、社群經營、網路故事…等。

媒體以『服務』的想法來製作內容

網路的興起,除了讓紙本的閱讀量與人口減少,部落格、網路紅人等自媒體的數量與影響力也快速增加。張劍虹社長認為這個時代,媒體該要重新思考「新聞」是什麼?許多傳統雜誌報導的議題,未必是大眾所關心的,但數位環境中,每則網路新聞都有點閱數、評論、回饋,比起長篇大論,有趣、即時性的內容將更吸引人,張劍虹觀察到:「要以『服務』的想法來製作內容!」媒體要以自媒體的經營思考方式,來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因為雜誌的競爭對手,未必只有同業,更是在競爭閱聽眾的有限時間。」張劍虹分享對數位化的思考,媒體與讀者的關係的同時,也展示了數位化的決心。

數位化的壹週刊,品牌特色仍舊鮮明

在台灣人心中,壹週刊的品牌特色很鮮明:很會說故事、發掘真相、踢爆不公義⋯⋯,這些都是壹週刊的資產,即使數位化,依然有其獨特的不可取代性。目前台灣壹週刊線上每月約有5千萬的瀏覽量,在線上的呈現和紙本最大不同的就是有寫實的動畫、影音,補強採訪素材不足的困難,還原新聞現場。在數位平台上,影音也比文字更吸引人,即使經由分享或傳散,也不如文字會被惡意截取或運用,是媒體數位化的重要內容。曾經改變台灣媒體與讀者的壹週刊,轉型數位媒體後是不是一樣引領風騷,讓我們一起來期待吧!

想了解更多關於台灣壹週刊
孫若敏 策略企劃協理 
katharine9163@nextmedia.com.tw (02) 6601-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