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3)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的交鋒,在金融創新領域引起巨大波瀾,新的經濟系統即將啟動。除了方便以外,Fintech還有什麼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而為了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Fintech又能夠有什麼人性化的設計呢?讓我們來揭開這項新興科技的面紗。

Fintech相較於傳統的金融機構,在金流的匯兌、使用上,有更透明的呈現,大幅增加使用者的信賴感。(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J2V019J57T)

(2016-08-23)Fintech現在是炙手可熱的議題,雖然台灣銀行業卡在現有法規和安全疑慮,尚未推行,但德國柏林起家的N26 (Number 26)已在七月由新創科技公司轉為正規銀行,英國倫敦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也隨處可見FinTech產品廣告以及公司消息。

Fintech的議題,究竟在討論什麼呢?
以創新為出發點,Fintech追求個人化、簡單明瞭的服務,以日常用戶為主要訴求,結合銀行基本作用:儲蓄、匯兌,創造出「每天都可以簡便使用、每天都離不開」的高黏著性產品。這樣的產品規劃因著兩個前提,即為行動產品(如手機、智慧型手錶)的普及以及跨國界的行動便利性(旅遊的普及、統一貨幣加上簽證門檻降低)。多數發展信用卡的Fintech起於單一服務,例如Travelex 和 Revolut為貨幣匯兌的手續費減免,加上即時比價給予最佳匯率以提供誘因;而N26和還在籌備中的Loot則以日常生活的消費記錄為主要中心,推出結合記帳以及儲蓄的手機App搭配真實可用的信用卡。

 

不過政府不信任Fintech,為什麼使用者會信任呢?或許我們能問,什麼樣的使用者會信任新創公司的Fintech產品?

首先,年輕一輩熟悉網路購物或手機付費的族群對Fintech並沒有太大牴觸,因為從過往消費經驗中,他們已經知道數位化的「錢」並不會無端消失。區塊鍵確保數位化的「錢」安全無慮,這對於專注力少於7秒的世代更是一項誘因。再者,Fintech公司多數除了手機App,會附加實體信用卡,這等於是打破數位與實體之間的介面,增大產品的可用性。另外一項優勢在於Fintech公司並不進行借貸,發行的卡多數屬於 Debit Card,也就是使用者必須先儲值再使用,降低超支的風險的同時,相對增加用戶的信賴感。

至此就必須說明年輕世代對銀行的不信任了。

從制度面與歷史脈絡來看,Fintech的崛起絕非單純因為區塊鍵的應用純熟, 行動的本意才是新創的起源,就像老牌科技產品的名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以創新思維來說,要談論的並非「我們可以做什麼」及「我們可以用這個做什麼」,而是「我們為什麼要做?」和「我們要什麼?」。

直白來說,Fintech其實更是對於金融海嘯以及財富不均的怒吼。從金融海嘯爆發出金融銀行業長期玩弄金錢遊戲,慫恿使用者購買高風險產品,白領犯罪造成眾多普通階級老百姓破產,其實才是Fintech勢如破竹的原因。理想化一點的說,它其實是處於新中產階級的科技新貴對於社會M型化所發出的不平之鳴。

如何讓Fintech更人性化?
Fintech產品搭配現今使用者行為必須注重幾項要點:


1.    去除繁複手續以及隱藏的不知名條款。越公開透明越能在新世代生存下去,因為網際網路的應用,新世代的使用者對於「欺騙」的定義更加嚴苛,道德感與使用者經驗在這方面是等值的。
2.    減去不必要的保險廣告。產品必須單一,越專注越好。使用者的目的性都很明確,他們不需要多餘的累贅浪費他們的時間。
3.    產品品牌與美感。Fintech在App中並不單單只是和其他金融產品競爭,Fintech是在圖像化的數位世界中和其他任何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服務產品競爭。那些產品可能是修圖軟體、手機遊戲或線上雜誌。你要爭的不只是使用者的金錢、更是他們的時間,引人注目的美感絕對不能少。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概括而論地全然信任Fintech,畢竟新創公司的生存準則之一就是製造產品並讓巨頭收購,未必有長遠規劃。

最後,我必須在此提出質疑,政府大喊著推動區塊鍵,但Fintech究竟該不該由政府或傳統銀行業扶植是一個問號。區塊鍵只是手法而非產品,又是另外一項質疑。與其大張旗鼓的宣傳推動區塊鍵,不如提供機會重新反思金融業弊端才是Fintech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