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0) 2016台灣國際事務研討營,聚集一群擁有豐富國際視野的年輕學員,一起思考台灣在國際間的角色與地位。

(2016-04-10)切磋是提升國際視野的關鍵,身處不同世代的台灣年輕學員,歷經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如何鑑往知來?交流與討論的刺激,勢必能帶來不同的思考方向。

由台灣北社主辦,台灣人權文化協會、台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凱達格蘭基金會、台北水噹噹姊妹聯盟、台灣客社、台灣社等社團協辦,4月10日於台北非政府組織(NGO)會館演講廳,舉辦2016台灣國際事務研討營,透過與不同背景,同時也關心國際事務的夥伴,分享彼此經驗。

 

台灣年輕人如何看台灣的國際空間?如何拓展國際格局?不分地域、文化、種族的「關心國際情勢」是第一步,藉由台灣民主發展的優勢走入世界,是台灣年輕人所期盼的。


台灣北社社長張葉森致詞,揭開活動序幕。(Brain.com.tw/ 攝)

台灣北社社長張葉森表示,外交是國際空間的延伸,而台灣政治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以及太陽花學運,說明台灣民主發展已步入成熟,足以改變國際關係和外交結構。

起飛世代 vs. 豐碩世代

「萃取智者經驗」是不分老少的,年輕族群身上擁有不同角度的國際觀察,走過風霜歲月的閱歷,更是成就台灣政治的發展;藉由雙方跨世代彼此交互激盪,從歷史中開創台灣新興的國際觀點。

參與的年輕學員致力於國際事務與外交推廣。就讀台灣大學政治所的溫康迪,以東南亞與亞太地區為主要研究;目前高三的吳冠勳更認為,關心國際事務對台灣公民而言,是一大責任;年僅15歲的陳佩欣,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分享她的觀察。


年輕朋友勇於挑戰自我,就讀五峰國中的陳佩欣全程英文自我介紹,膽識過人。(Brain.com.tw/ 攝)

學員經過一番腦力激盪,針對台灣當前面臨難題重重的國際事務,分組提出因應對策,為台灣立足國際空間,走出不一樣的道路。台灣受地域影響,面對廣闊的太平洋,學員紛紛表示,能利用多元文化的特色,結合民間力量,發揚美食、文化、觀光與教育,讓這些軟實力成為台灣的外交捷徑。

「飛躍羚羊」對國際體育事務的觀察

剛從澳洲健走回到台灣的紀政,闖蕩無數場國際體育賽事,在她的背包與隨身行李上,隨處貼上台灣國旗,這是她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認同;紀政表示,國際體壇的參賽機會,對台灣選手而言,是重要的機會,而台灣政府應該成為他們後盾。


黃色閃電─紀政,分享國際體壇上的外交角力,從歷史看見非凡。(Brain.com.tw/ 攝)

台灣選手在國際體育賽事上,不知從何時起,開始以隊名「Chinese Taipei」站上舞台,國旗、國歌、國名皆不能露出,紀政對此表示,這確實相當詭異,此舉將使台灣選手失去台灣的自我認同。

曾經披上台灣國旗,參與1960年羅馬奧運的紀政認為,在國際體壇中,台灣是有能力爭取國際平等;她以過去為例,國際田徑總會曾試圖排擠台灣田徑協會、取消會籍,為此還打了一場法律官司,再加上台灣官方並沒有保存相關資料,讓情勢雪上加霜。

紀政靈機一動,親赴英國倫敦田徑總會,找到當時台灣的申請資料,才讓這場官司圓滿落幕,讓台灣不再處於劣勢,恢復國際田總會籍。紀政藉由這個經驗,道出台灣陋習,並指出台灣不能沒有保存歷史的習慣,不可不珍惜自己的歷史。

台灣2017年即將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紀政鼓勵在場熱衷於國際事務的學員,投入國際賽事志工的行列,勉勵大家「要為成功想辦法,不能為失敗找藉口」。


遠從恆春北上的學員─黃春益,由北社理事兼國際組召集人吳進生,親自接待。(Brain.com.tw/ 攝)


二十二歲的楊晅通曉六國語言:荷蘭語、英語、法語、德語,及中文與俄羅斯語,以全英文口述方式分享自我見解。(Brain.com.tw/ 攝)

繼續閱讀:2016台灣國際事務研討營 跨世代經驗交流(下)

延伸閱讀
​公開透明落實真民主 嚇阻鉅型經濟犯罪
動腦為何懸掛德國國旗?
設計即政治
設計國家(State of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