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在倫敦新創產業的數位廣告,與地鐵主流的平面廣告鴻溝下,廣告生存的致勝關鍵究竟是什麼?

(2016-03-29)【倫敦新創系列2】像倫敦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其建築物的外牆不容易出現廣告,而櫥窗大多被精品店以爭奇鬥豔的主題,為各自的當季服裝打廣告。

流動的倫敦地鐵是流動的盛宴

 

倫敦不像多數一線大城市有眾多數位廣告,和紐約時代廣場相比,確實顯得非常「安靜」。這個城市不浪費力氣將「導向性廣告」安置在路面,主要原因是倫敦的交通節點非常明確:地鐵。

在倫敦,廣告可用區域性精準的找出定位,因為城市的產業分區以及人口流動非常的明確,觀光人潮主要在著名景點間移動;西敏寺為政要集中區;Bank以及新興的Canary Wharf在尖峰時刻充斥著金融業驕子;藝術家流連於博物館和Old Street,至於科技產業工作者,則在九點至十點時蜂擁至Moorgate周遭。

那麼,這和新創產業的廣告有什麼相關呢?如我上述所言,倫敦這個城市本身就是巨大的人流以及錢流,倫敦地鐵的搭乘量是世界之最,其中更有大多數是國外旅客或是商業出差的潛在客戶,也是品牌想要擴展至全世界的主要方式。

倫敦的地鐵海報不像台北捷運使用高科技動畫影片,仍然以大型平面海報為主,而多數的新創科技公司會將網頁廣告直接搬上平面廣告,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明確地導向網路新創公司,但對於對相關領域缺乏研究的一般用戶,雙方的視覺溝通模式形同雞同鴨講。

以FinTech為例,其直接將扁平化的icon放上海報,對於銷售內容一概不提,只舉出「我們讓您的工作更方便」,具體是方便在哪呢?完全不得而知。銀行業是關於信任的產業,這種廣告充其量只是增加品牌記憶點,但對品牌形象完全沒有幫助。

反觀而言,LoveSpace的行銷廣告則相對有效,LoveSpace是一間家庭物品寄放的倉儲公司,他們的廣告很有效的利用「家」、「感情」,以及「小空間的無奈」等特徵結合品牌形象,並在適當的位置加上@和簡短精緻的網址,在英國,「@」比長長的網址更有記憶點。

英國多數的新創公司沒有將設計力放在廣告上,他們的心態多半只顧及到應拿的融資,而忽略了真正的用,除此,新創公司裡多為習慣數位性思維的數位設計師,縱使倫敦有全世界最厲害的平面設計力,新創公司卻僅遵從扁平化案件的構圖方式,如何能在一系列探討美學構圖以及內容的平面視覺中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img01.thedrum.com)

(圖片來源:www.exterion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