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8)人人都在談對大數據,但大數據該如何轉變成為商業模式?

(Brain 2015-10-08)走進深夜的速食店,原本只是想買漢堡和薯條,這時卻看見牆上的數位面板,正顯示著鄰近的電影院有半價的院線電影票,這時如果有閒有錢,又剛好是喜歡的電影類型,會不會吸引你買了速食之後,也走進電影院看電影?
 
數據正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前的行銷人員是在活動結束後,看著業績報表,思考如何優化下一次的活動;可是現在的行銷人員,卻是要在消費者起心動念時,就掌握到可能的商機,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消費者的行為動機,才能促使民眾提升購買慾望。
 
不過,人人都知道數據的重要性,卻該如何用數據找出商機?10月5日晚間的 Mobile Monday,邀請創宇數位執行長溫慕垚,和富奇想商務長陳顯立,以「The Future Marketing 大數據時代 搶攻行銷新商機」為題,談如何運用大數據做行銷決策,以及數據又會如何改變現有的商業模式。
 
找出對的問題 才能用數據解決問題

在品牌和代理端都有行銷操作經驗的溫慕垚,以「大數據的平台與內容」作為演講主題。

他表示,大數據並不是這幾年才出現,而是我們到現在才「開始使用」這些數據,因為所有品牌幾乎都會跟消費者接觸,在互動的過程中,多少都會留下一些數據,只是企業經營者不知該如何運用這些數據,達成更精準的行銷。
 
利用大數據三要素:速度(Velocity)、規模(Volume)、多樣(Variety),溫慕垚整理出企業使用大數據前,需要注意三關鍵:問題、平台、人
 
他指出,大數據雖能快速解決企業的問題,但企業需要學會「如何問問題」,問對問題,才能對症下藥;此外,數據量相當龐雜,企業需要透過平台,才能篩選出真實、有用的數據,並將數據變成有用的資訊;最重要的是,企業要培養有能力判讀數據的人才,才能將數據轉成有用的行銷策略。
 
有鑑於數據量太多且雜亂,溫慕垚建議企業可以從行銷理論 A(知曉,Awareness)、I(產生興趣,Interest)、D(產生渴望,Desire)、A(購買行動,Action)、S(購後滿意度,Satisfaction),找出知名度、認知度、偏好度、購買意願、滿意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才能決定要用哪些數據、平台,解決問題。
 
自建平台並不是必要 串連平台才是重點

許多企業發覺民眾在網路和行動上,愈來愈活躍,紛紛都想自建官網、社群平台、電子商務平台;不過,溫慕垚提醒企業經營者,現在經營電子商務平台面臨很大的挑戰,在這麼多平台的情況下,企業有沒有必要再去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可以好好思考。
 
民眾在網路上的行為,大致可分為兩種:搜索和社群,這兩種都需要有好的內容支撐,經由分析網友的按讚、分享、停留時間等免費數據,企業能描繪民眾的行為輪廓。溫慕垚指出,如果企業連這種最基本的數據都不會分析,談再多的大數據都是枉然。
 
他認為,台灣不缺平台,企業也不一定要自建平台,相較之下「串聯平台」才是更重要的事。例如,許多內容平台花很多時間經營,希望求得流量賣廣告;但企業如果能找到對的平台,串連廠商、通路、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內容,就能把內容轉成銷售,如此一來,就能節省經營時間、成本。
 

創宇數位執行長溫慕垚
 
結果數據、動機數據 才能做出精準行銷

富奇想商務長陳顯立以先前的工作經驗,透過在零售業和電信業的觀察,描繪未來行銷的樣貌。
 
陳顯立表示,研究數據需要有人解讀數據背後的涵意,沒有涵義,或解讀錯誤,這些數據都沒有意義。例如,有一個人常常打電話去日本料理店,所以,可以推薦他日本的商品、餐廳;這個假設聽似沒錯,其實是錯的,因為如果這個人是送貨員,這樣的推薦就沒有意義。
 
陳顯立再舉在燦坤工作的經驗為例。燦坤每年會開出一千萬張發票,以前燦坤會從這一千萬張發票,比對會員資料,找出哪些族群會買什麼東西;但燦坤每年有五千萬人走進燦坤,這群沒有消費的四千萬人,很有可能先在店內逛逛,再到更便宜的線上商店購買,燦坤無法透過購買數據,分析他們的行為動機。
 
這樣的結果數據不能稱為真正的大數據,因為真正的大數據包含「結果數據」和「動機數據」,網路上結果數據的代表就是 Google,因為發生過的事情才會在 Google 找到;而動機數據的代表是 Facebook,民眾打卡的瞬間,正代表他正在進行某一項活動。
 
陳顯立建議,企業可以寫一個民眾需要的應用程式 App,串連到 Google、Facebook,只要民眾同意,就可以得到消費者過去在 Google、Facebook 的行為數據,包含打卡紀錄、曾經在誰的牆上留言,再拿這些資訊,比對企業原有的資料數據,就能做出更正確的行銷決策。
 
用數據提早找出消費者的需求

陳顯立表示,現在許多產業,都面臨原有的商業模式逐漸失效的問題,大家都在銷售後端相互競爭,追求微薄的利潤,像是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殺價競爭;卻沒有企業經營者往銷售前段思考,在消費者想到需求前,先告知他可能有這項需求。
 
他強調,未來的商業模式都將歸結為時間經濟,牆上的數位螢幕會因個人身分,顯示不同的畫面,並與你互動,在螢幕出現哪些內容,都和時間有關。過去的經濟型態,工業革命後,商品大量生產出來,稱為商品經濟;網路時代來臨,透過分享,變成服務經濟;未來,則是時間經濟。
 
以保全系統為例,藉由保全系統的統計數據,找出哪些民眾早出晚歸,正過著「爆肝」的生活,透過觀察時間數據,了解消費者需求、動機,就能推薦他使用白蘭氏蜆精等保健食品。
 
陳顯立表示,企業需要挖掘消費者潛在的購物動機,才有機會創造商機。假設,品牌偵測到某個人家裡的網路發射器快壞掉了,這個時候品牌如果能主動聯繫消費者,提供購物的優惠,就會提升民眾的消費意願。所以,企業需要透過數據,早一步比消費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富奇想商務長陳顯立
 
Q&A時間 大家來發問

Q1、數位時代下,該如何保護消費者數據的隱私權?
陳顯立:當我們使用 Google Map、Facebook 等應用程式後,我們等於放棄自己的隱私權了,除非品牌濫用消費者的隱私權,人人能有權去除自己的資料。所以,我們會在合理的狀況下,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因為如果不保護消費者隱私,就會造成他們的反彈。
 
溫慕垚:人們會因為對自己有利,而放棄隱私權,去交換一些對自己有意義的方便,只要不濫用,都還好。
 
Q2、日本電通買下專門生產機器人的新創公司,開始運用陪伴人的機器人,收集銀髮族的資訊,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溫慕垚:消費者是因為需求才會去購買,今天如果是一個遠在他鄉的遊子,有一個機器人可以在家裡陪伴自己的父母,在他們需要吃藥的時候,提醒他們,這對消費者來說,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也不用過於擔心。
 
機器人是數據之下的產物,NOKIA 曾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今天不管時代如何演進,最後都是人的需求造成結果,雖然不確定最後機器人的數據,有沒有辦法這麼接近人性,但對我們的生活,都是一個改變。
 
Q3、在虛實的零售通路上,應該是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
陳顯立:我認為,虛實整合是偽命題,沒有什麼虛實整合,而是民眾的消費行為,發生在實體還是虛擬而已。
 
原則上來說,要根據企業現在的需求,決定要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以燦坤為例,實體規模太大了,實體導向虛擬比較容易,實體加強了虛擬的擴散程度,虛擬簡化了實體的複雜流程;但在富奇想沒有實體通路,所以就要用虛擬市場、工具、行為,去創造商業模式,再建構實體通路。
 
溫慕垚:實體賣不好,虛擬也會賣不好,因為沒有找到賣不好的原因。消費者買東西都有原因、理由,並不是因為實體或虛擬通路,重要的是,找出並解決現有的問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右)與兩位講師,談論數據如何改變消費者的未來。


演講會後,講師與學員大合照。
 
關於 Mobile Monday
從2000年赫爾辛基開始,已有140個城市,在每個月的某個星期一,定期舉辦的行動業社群聚會「Mobile Monday」,簡稱 MoMo。主要的目的為聚集當地對行動行銷發展有願景的開發者,及有影響力的夥伴,透過開放的平台,了解全球趨勢及促進合作的機會,每個月例會上與來賓知識交流。
 
台北 MoMo 於2011年引進,透過不同的組織負責舉辦。這一次新團隊,以 The Future is Now 為主軸,每個月邀請大家一同關注不同的議題,有愈來愈多人參與 Mobile Monday,以及關心行動趨勢。
 
特別感謝贊助商創意引晴贈送講師小米手環。